《追风筝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后被改拍成电影,并于年在美国上映,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原因就在于电影虽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框架,但对小说中的一些剧情与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有所改动,导致主角性格不饱满,情节过渡不自然,没有铺垫,但整体上来说,影片与小说叙述的核心内容差别不大,仍是一部不可多得佳作。从小说改拍成电影,将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浓缩为短短一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做到这样的地步实属不易,因为时间的原因,电影必然要做一些改动,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之处。一、阿富汗的国情小说中对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阿富汗发生的夺权事件有所叙述,塔利班政权的残暴在小说后半部分刻画鲜活,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阿富汗的水深火热,直到现在,塔利班仍有一席之地;而影片或许是为了过审,或许是为了躲避美国在当时阿富汗的助纣为虐的做法,对这一重要情节并没有过多解释,战争的残酷没有展现出来。二、父亲在美国的生活由于阿富汗国内战争,阿米尔和父亲逃到美国定居,小说之中强烈的表现了传统阿富汗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在阿富汗“呼风唤雨”的父亲在美国找不到归属感,变得脾气暴躁,特别是在酒馆中宴请大家这一情节可以看得出来,父亲极其不适应美国的生活,而影片当中对这一段描述的很少,仿佛父亲天生便是美国公民,没有丝毫的不适应。三、哈桑的兔唇与原著差别最明显之处便是小说中哈桑生来是兔唇,影片中的哈桑却是个安好无缺的哈扎拉人。虽然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但其实对之后揭示哈桑的真实身份有铺垫作用,在那个年代,一个富裕的普什图人为什么要花一大笔钱去给一个仆人的儿子修正面容呢?哈桑生来是兔唇也激发了父亲的怜惜,便对哈桑比对阿米尔更为疼爱,引发了阿米尔的嫉妒。所以,这一细节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