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曾小亮
知名作家、资深心理情感咨询师
本文授权自公号:小多少年时
昨天是第9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健听女孩》拿下了本届最佳影片。而中国观众较为熟悉的电影《沙丘则荣获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效、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六项大奖。
这是一部根据经典小说改变的科幻巨作,上映前就受到了众多期待,上映后虽然褒贬各异,但总体评价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一下这部电影,并结合《沙丘》的故事,和我自己接受过的心理咨询案例,聊一聊这部电影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沙丘》,一个少年的英雄之路自年上映以来,《沙丘》便连续横扫多个国际电影节,在豆瓣网站上,它的评分有7.7分,算中上水平吧。《沙丘》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原作者赫伯特的一次沙漠科考旅行。多年前,原作者来到一处美国俄勒冈州的沙漠科考旅行,在黄沙漫漫之处,面对万物俱静,仿佛于洪荒开始的自然之中,他感受到一种极大的震撼,如同与神的连接一样。他突发其想,如果有一群人,若干个部落,还有一个天选之子的少年存在这个沙漠,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于是,他构思了一个在黄沙漫天的未来太空帝国中,为了争夺对领地的控制权,几个家族火拼的故事。同时有一个叫保罗的少年,如何在复杂的家族纠葛中,挑起家族重任,成长为英雄的故事。小说问世后,被当年还是小男生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看到,很早就成为书迷的丹尼斯,立誓长大后要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直到多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这个少年时的梦想,拍出了科幻电影《沙丘》。从编剧角度看《沙丘》,我并不认为沙丘的故事讲得有多么好。沙丘的故事,本质还是像一个科幻宫斗剧。有一个历经劫难的男主,有一群帮助他的配角,也有一群充满法力要陷害他们一家的妖魔鬼怪,还有一个天选之子的任务——哦,这不是网络小说的爽文式的标配吗?我更欣赏沙丘电影中所创造的那种科幻感。那些造型奇特的飞船,那些想象出来的沙虫和沙锤,那些神秘的武器,那些黄沙漫漫的荒凉感和末日感等。某种程度上这考验着导演和编剧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才是《沙丘》电影最迷人之处。同样迷人的,还有主人公保罗作为一个英雄少年的奇幻之旅的心路历程。《沙丘》里的原生家庭之殇当青春期的孩子面临身份焦虑时,你该怎么做?电影《沙丘》中,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圣母为了实现她们育种救世主的万年大计,从哈克南男爵那里“借种”生下了杰西卡夫人。而杰西卡夫人出于对雷托·厄崔迪公爵的爱和自己的野心,又擅自选择生下一个男孩,那就是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也就是说,小说中的大反派哈克南男爵,其实就是保罗的亲外公。这里面涉及到的原生家庭的冲突主题,仿佛是许多西方经典文艺作品中的一个经典主题。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它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整部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疯癫,奥菲利亚的惨死都诠释出"原生家庭之殇"。而许多希腊戏剧,仿佛都在讲原生家庭对于男孩成长的影响。比如《俄狄浦斯王》就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俄狄浦斯王”的希腊悲剧冲突——人和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但是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所以精神分析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发明了一个精神分析的名词:俄狄浦斯情结。表面上看是一种“恋母情结”,实际背后是原生家庭中,与父亲的冲突所引发的极端心理问题。弗洛伊德的研究认为原生家庭的冲突和影响,在一个男孩的青春期会非常强烈。为什么呢?因为在青春期时,人会产生一种对自己身份的焦虑。他们会表现出各种怪异的行为,比如他们会去挑战权威,会对父母比较反抗,会在行为上表现得非常的叛逆。比如我有一个来访者,他说他的儿子在青春期的时候,突然表现出了很多让他们匪夷所思的行为。比如动不动就要离家出走,有时候又特别爱顶撞和情绪暴躁。他不知道儿子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其实这种行为背后是心理因素的影响。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会对“自我身份”异常敏感,他们首先是通过成长发展的经历以及获得的经验观察自己,思考自己的社会位置、未来规划以及人生目标等,并且在综合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是谁?”“我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和“我的目标是什么?”这类问题,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确立个人身份。而某种程度上,这样的追问也会引发他们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对自我的焦虑,加之原生家庭或者家族内部的冲突,如若处理不慎,就很可能带领青春期的男孩走向一个情绪化的悲剧。既然知道了青少年在青春期会有怎样的心理发展特点,父母就应该懂得给孩子创造一个情绪稳定、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多么重要的事。外部稳定,内心坚定,才能护佑孩子周全,全身心去探索自己的边界,找寻对自我认同的那个答案。“保罗式”的少年英雄在《沙丘》电影中,保罗一边惧怕这条崎岖的路,一边又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够为族人复仇。影片中,保罗跌跌撞撞地成长很有真实感,他就像平凡的你我,在挫折中逐渐长大。没有一个人生来是成熟和强大的,英雄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经历了各种崎岖才能炼成。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都可能会看到这种保罗式的少年成为英雄的原型。比如在中国抗战剧中的少年英雄雨来,比如德国电影中的《英俊少年》等。他们都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最后百炼成钢。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我们需要从小给他们一些磨练。记得很多年前,我曾经访问过一位父亲,他的教育方法是,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与他一同行走野长城,在大自然中接受挑战和锻炼。他深信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刻意去磨练他们的意志,就像我们的东邻日本,在幼儿教育时期,就让孩子雪天锻炼,“磨其体肤,炼其心智”。只有这样,那些少年才能从一个单纯懵懂的状态成长为一个能够接受各种挑战的英雄,并且可以不畏艰难,勇敢无畏。如果挣扎无法改变,不如顺应现实在《沙丘》电影中,少年保罗一遍遍看到梦里出现过的悲惨场景在现实中重现,他突然领悟了一点特别的哲学观。那就是如果混乱袭来,挣扎又无法改变,那就顺应现实。正因为这种思想主导,他在沙暴中收回了飞机的翅膀,反而冲过沙暴得以存活;他在片尾摆脱不了要和族里的勇士决斗的情况下,虽然不是自己主观要去杀害那个勇士,但为了服从部落的游戏规则,还是在决斗中杀死了对方,从而得到了族人的认可。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我们其实完全可以让孩子学会这样的处世观。在《沙丘》的电影中,主人公耳边常回响着一句神灵的话:“战胜恐惧的人才能生存下去,才能掌控命运。恐惧贫穷,越恐惧越难以放松,正常发挥。人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才能掌握命运。”“我绝不能恐惧。恐惧是思维杀手。恐惧是带来彻底毁灭的小小死神。我将正视恐惧,任它通过我的躯体。所以不能恐惧”。就像电影《泰坦尼克号》里,当泰坦尼克号即将倾覆的时候,乐师们站在甲板上演奏了安魂交响曲。而老船长说的是,既然自己都尽力了,那我们就把一切交给上帝,顺应自然吧。这其实不是一种佛系的处世观,而是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放下恐惧,学会去顺应生活和自然。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社恐”,其实害怕社交的孩子不在少数,而且也并不是近些年才多起来。多年前有一位来求助我的父亲,他的孩子对人际交往特别恐惧,总是认为别人都有意害他。因为这种恐惧,在学校里,总是希望学校或者同学围着他转,人际关系也特别的紧张。而在这个时候,恰恰需要让孩子正视内心的恐惧,让他知道世界不是完全由着他的性子来转,有时候需要跟世界和平共处。后来他的孩子慢慢学会了与内心的恐惧相处,不再总是把别人想象成坏人,果然孩子的人际关系变得更顺了。天选之人—如何激发孩子的成长使命感?通过《沙丘》的故事,我们知道男主人公保罗有优势,父亲就是贵族公爵,母亲还是神秘组织姐妹会的成员,保罗天生富二代,高贵冷艳具备天然光环。所以保罗有天选之子的使命感,他要替父报仇,重建自己家族的王朝。使命感带给人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无论在何等困苦的环境中,都能够内心坚定地砥砺前行。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疫情肆虐,经济低迷,未来变化莫测。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重新建立起人们对生活的使命感和意义感。对于孩子,使命感同样重要。记得去年访谈教育专家卢勤,她在儿子小时候就特别擅长去激发儿子的小小使命感。就拿儿子小时候,她如何培养儿子变成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子汉为例吧。如今很多父母苦恼自己的儿子越来越没有阳刚气,对此,卢勤就有一个观点:如果家有男孩子,从小一定要学会“使用”他,要激发他的担当和动手能力。她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她讲述在儿子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卢勤和儿子乘公交车,儿子让她抱上车,卢勤突然就下来了。儿子问:“妈妈你怎么了?”卢勤说:“妈妈下乡插队时把腿摔坏了,抱着孩子上不去车。”儿子立刻跳下来给卢勤捶腿,卢勤于是趁机摸着儿子脑袋,夸奖和肯定儿子说:“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从此以后,用卢勤的话说是:“儿子再也不轻易让自己抱了。累了,就找他爸爸不找我了。”还有一次,卢勤爱人要出差,卢勤故意对儿子说因为丈夫要出差,自己可惨了,还得一边要上班,一边要赶着回家给儿子做饭呢!结果儿子听了卢勤的话,拍着胸脯说还有他呢,他给妈妈做饭。果然,到了晚上,儿子很早就放学了,炒好两盘菜,碗一扣,就等着卢勤回来。虽然都没炒熟,但卢勤还是全给吃了,一边吃还一边摇头晃脑的故意对儿子说好吃好吃,真好吃。后来儿子什么菜都会做了,动手能力特强。走出大学的校门去上海工作,儿子自己租房子,自己做饭吃,儿子有责任和有担当的自理能力就这样被卢勤培养起来了。所以,你看看《沙丘》虽然是科幻电影,但我们同样可以从中参透出不少教育意义,对我们日常教育孩子有所启发。希望每一位少年都能有主人公保罗式的聪慧,机敏和勇敢,跟随内心召唤,走上成长的蜕变之旅。资源领取点击下方“预约”按钮,并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