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出中国现代最好的长篇小说,我觉得应该是——《白鹿原》。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恩怨纷争,是一次立足于人与土地的民族历史长卷。
因此,《白鹿原》也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
但自电影《白鹿原》上映以来,观众对它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
为上映,删减66分钟,这部国产史诗之作,成了一个农村寡妇的情史。
一些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普遍表示看不懂。
究其原因,无非在于以下三点:
一、要想将这本鸿篇巨制拍成电影,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书中的一些内容,不太适合在银幕上展现,所以避免不了会删减,但这样就会丢掉“魂”。
三、每位观众的心目中,都有一个白鹿原。
但是导演王全安,偏偏要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王全安其实是个很有野心的导演。
《白鹿原》就是个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
如果拍得好,那么他将和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共同载入史册。
于是为了拍好这部电影,王全安筹备了整整6年,主演阵容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
直到影片上映前夕,才一次性曝光了主创阵容的半壁江山。
张丰毅、吴刚、刘威、段奕宏、郭涛、张雨绮........
几乎都是公认的实力派演员。
最终,影片用分钟呈现出一段深刻的历史,原著作者陈忠实看了后也非常满意。
然而电影上映后毁誉参半,有诋毁者说这是对原著的侮辱,有赞颂者说比原作的思想清晰。
很多人认为,造成这样结果的最大原因是剪辑的问题。
原来,在上映前,分钟的片长被硬生生剪掉了66分钟,最后仅剩分钟。
大幅度的删减,导致整部电影变得无头无尾。
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无法体会出《白鹿原》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而且电影主题模糊,叙事杂乱无章,原本一部民族史诗,最后变成了一个农村寡妇的偷情史。
虽说《白鹿原》斩获了1.3亿票房,表现算中规中矩,但是豆瓣评分,却只是刚刚合格。
直到年,电视剧版《白鹿原》上线,观众才突然想起:原来,几年前还有一部电影版《白鹿原》。
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惨?
在我看来,失败的根源其实有迹可循。
首先,导演王全安能把一部这么经典的长篇小说,浓缩进一部电影里,值得称赞。
正因为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所以如何取舍成为了一大问题。
但是王全安却想以小见大,通过田小娥这个角色,来展现这段民族长卷。
有人说,女人是红颜祸水,这是对田小娥的评价。
她没有自主选择爱情的权利,也没有身份地位,只能挣扎着被历史所埋葬。
电影中,田小娥的这个角色是由张雨绮饰演,从她身上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人物形象的可悲感和被时代洪流左右的无力感。
虽说张雨绮的表演可圈可点,完全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但是这样一来,小说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能够跃然在银幕上的角色,恐怕是寥寥无几。
或者说,这部电影就叫《田小娥》更为合适。
不过,电影版《白鹿原》最引起诟病的地方还是——剧情。
不可否认,除非是照搬,否则小说和电影就肯定不会是同一样的故事。
所以,为了上映而删减一些东西是必然的。
而《白鹿原》这本小说最大的缺陷是,它根本不适合改编成电影。
试想,一个时间跨度50多年的历史故事,涉及到近百个人物。
而人与人之间,会发生成百上千个事件,其中还包括一些历史背景下的重大事件。
仅凭几个小时的电影,你想讲清楚未免太过草率。
所以,拍成电视剧更为合适,这也就是为什么剧版《白鹿原》能够得到如此高的好评。
于是经过各种利益的权衡后,导演王全安只选取了《白鹿原》故事的中间部分。
人物删减了冷先生、朱先生、白灵、兆海等一些主要人物,事件也只截取了几个典型事件。
比如说白鹿两家的纠葛、白嘉轩和田小娥两人的对立,都没有很明确地表现出来。
总而言之,电影和原著相比,太过形式化,没有从内里展现出白鹿原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
虽然说了这么多对于电影的吐槽,但是《白鹿原》仍然值得你花上三个小时。
小说,那更不用说。
耗资1.2亿,全是老戏骨,要不是删减66分钟,这部电影将载入影史。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给大家传达一件事,那就是传承我们民族伟大、优秀的品质。
《白鹿原》选择了一条这样的路,不争一时之风头,而是做沉静的大海,诉说着一个家族、一个村庄、一个时代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