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傲慢与偏见》,以前只看过电影,那时候知道有本原著小说,一直没有读过。
01.
对于同一个故事,小说和电影的呈现还是有很多不同的。一个演员如果想要很好地表达人物性格,需要细细阅读原著,把自己放到故事中的相应位置,用心去感受才行。如果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会更好,那样能表达出更多的层次。
《傲慢与偏见》的小说和电影各有特色。小说更细致,比如有更多的对话,内心活动描写,作为读者,自己会随着文字描述亲自去想象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悲伤喜悦,痛苦愤怒。电影则更直观,演员通过自己的表演,直接呈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对话,画面更立体,情感更激烈。
比如达西向伊丽莎白告白那段,我自己在想象那段场景时,没有电影中那么激烈,感觉那一段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好。
电影截图02.
来聊聊小说本身吧。喜欢简.奥斯汀的幽默,即便是不招人爱的柯林斯先生,威克姆先生,还有德布尔夫人,也让人读起来不自觉地发出笑声。
以前看电影的时候,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浅薄,看电影也只是看了个热闹。现在看了小说,喜欢伊丽莎白的理性聪慧有主见,喜欢简的平和心性,总把人和事往好处想。
伊丽莎白这里想聊聊伊丽莎白对待感情的态度。
一开始伊丽莎白和达西两人斗嘴谁也不让步,伊丽莎白带着偏见看待达西。每次读到他两斗嘴,我便会情不自禁,嘴角上扬,觉得有趣,比如下面这一段:
达西:“我相信,谁的脾气也难免会有某种短处,一种天生的缺陷,任你受到再好的教育,也还是克服不了。”
伊丽莎白:“你的缺陷是好怨恨人。”
达西:“你的缺陷么,”达西笑着答道,“就是成心误解别人。”
达西向伊丽莎白表露心迹03.
书的译者序里写到:“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赞同译者说的这句话,对一个人的认识,初次印象确实是不可靠的,得多多相处,才能了解一个人真实的多面和内心世界。而带着偏见去看人,无异于带上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给对方下定义。
好的偏见可能会让你过于乐观,一不小心就你栽沟里了,坏的偏见可能又会让你错失一个机会。所以慢慢了解人事的客观面貌,理性对待尤为重要。
伊丽莎白开始的时候带着偏见看待达西,又听信威克姆的一面之词,导致对达西的误解越来越深。好在她善于观察和思考,且懂得反思自省,这是一项有益于自己的能力。在慢慢了解达西之后,她渐渐抛开偏见,客观审视自己和对方。
宾利准备向简求婚04.
有读者说,绝不相信伊丽莎白只看中爱情而不太在意物质基础。这本书并没有推崇绝对的精神恋爱,作者开篇便写到“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一定的物质基础是生活的保障,这个肯定是要有的。只是伊丽莎白没有完全因为物质的诱惑而结婚,在参观完庄园后,仍然做出这样的思考“他愿意在多大程度上由她来驾驭他的幸福”,以及“究竟会给双方带来多大的幸福”,说明她依旧理性。步入婚姻前,思考这两个问题是有必要的。
达西再次表白通俗点说,第一个问题是男方到底有多喜欢自己,能够做到怎样程度的体贴包容,第二个问题是双方在这段关系里能否获得彼此想要的幸福,既考虑自己的感受,也考虑对方的感受,弄清楚这两个问题,这段关系才有可能走得长久。
有些人结婚前并没有想太多,也没有想得那么深远,可能只是因为一时的激情,也可能是因为物质吸引,还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认知,比如寻求安慰,寻求救赎。
既没有看清双方的多面,也没有过多地考虑未来,或对未来的考虑过于乐观。当激情不在,对方对你的倾心程度并没有你想得那么深,也给不了你想要的安全感,纵然他的物质基础再好也是白搭。
所以你两挺配的~05.
一个女孩子如果能像伊丽莎白这样理性聪慧,至少可以大概率避免让自己陷入困境里。
书的后面写到:“她开始领悟到,达西无论在性情还是才能方面,都是一个最适合她的男人。他的见解和脾气虽然与她不同,但一定会让她称心如意。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女方大方活泼,可以把男方陶冶得心性柔和,举止优雅;男方精明通达,见多识广,定会使女方得到更大裨益。”
感觉这段话与庆山所说的那段话有相通之处,“一个人如果要来,不应该是为了救赎你而来。最好让他闻到你心里绽放的花朵的香气,被你吸引而来。”
受教了,且看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