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影院看见这一幕,你作何感想?
再加上性虐待、乱伦、强暴儿童,乃至兽交……
种种大尺度,令人瞠目结舌。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部影片在放映时,名观众,直接给吓走人。
据说当时观众离场的状况,「冲向出口,摔下楼梯,仓皇逃窜」,唯恐跑得不够快。
国内观众看后,给出的观后感同样也是:史上看得全程心里最难受的电影!
一方面,这部捷克影片的题材和内容引发巨大争议;另一方面,这部影片亮相威尼斯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此外还提名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长片奖。
号称是去年威尼斯尺度最大、最饱受争议的黑白电影,真的那么可怕吗?
《被涂污的鸟》
Nabarvenéptáe
先说剧本,改编自波兰作家耶日·科辛斯基的同名小说,讲述二战期间,一名犹太小男孩流浪辗转于东欧村庄,一路上遭遇各种折磨,见证种种荒诞可怕的悲惨景象。
原书在波兰出版时,数千人排队8小时等候购书。
但书中儿童视角下呈现的社会惨状,却和人们预期的不一样,甚至有人认为科辛斯基是在抹黑波兰。
因此科辛斯基在序言中说,小说出版后,他多次遭受生命安危和来自遥远祖国人民的诽谤。
曾有人认为书中男孩的经历和科辛斯基年幼时的经历吻合,便断定这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却遭到了科辛斯基的否认。
作为一名二战幸存者,他在采访中说过,尽管不是自传,但书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我已经与在战争、犯罪、强奸中幸存下来的孩子们进行过很多谈话。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等到年,《被涂污的鸟》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来最好的一百部英文小说之一。
小说相当沉重,大量的暴力描写,与一些富有抒情性的文字,让影视化变得非常艰难。
导演瓦茨拉夫·马尔豪尔为此准备了十年,与八位编剧合作,他们花三年时间写过十七个版本,通过黑白影像的方式,才将这场历史大屠杀呈现在观众面前。
故事从一场围殴和猎杀开始。
一群少年围攻小男孩,抢下他怀里的貂,将其浇上汽油,纵火烧死。
小动物的嘶叫,预示着接下来的观影过程,都不会让人心里好受。
男孩的养母,在洗完脚后溘然长逝。
惊慌失措的男孩,受惊后不小心打翻油灯,将养母的尸体和整个房屋,化为一团灰烬。
无家可归的男孩,只能继续流浪。
眼看着到了一个村子,他却因自己天生的黑头发黑眼珠,被当做是恶魔,遭到村民的蒙头暴打。
村民将男孩卖给神婆,谁知道染上传染病的男孩,转眼就被神婆卖到土里,只留个头在外面,美其名曰:治病。
黑鸟成群结队,飞扑而下,把毫无抵抗力的男孩,啄得头破血流——电影海报也恰取材于这一幕。
明明是相当可怕和恐怖的一幕,在电影中,一系列的空镜头,反倒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好,完美还原了原著这一段落:
「我认输了。现在我自己变成了一只鸟,在竭力摆脱大地对我那双被冻得冰冷的翅膀的束缚。舒展开自己的四肢,我加入了乌鸦的行列。一阵清新的复活之风突然把我托起,我径直飞进了地平线上的一缕阳光,它像拉满的弓弦一样紧绷在那里,我发出欢快的叫声,我那些长翅膀的伙伴们哇哇地模仿着。」
随后男孩更是遭遇了被恋童癖侵犯,
被吊起来同狗搏斗这样凄惨的命运。
当他为了生存,在教堂干活,却因摔掉了祈祷书,被暴怒的村民扔进粪坑。
更不用提,一个生性放荡的女人,一边勾引着男孩,
一边试图同山羊发生X关系,来羞辱小男孩……
除了自己遭遇的这些,男孩一路上更目睹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奇葩事。
比如一个性情残暴的磨坊主,因为怀疑自己老婆同长工私通,竟挖下男人的双眼去喂猫。
神志不清,品性放荡的女人,遭到一群妇人的围殴和攻击,
甚至用瓶子戳进她的下体。
而失去伴侣的养鸟人,选择悬梁自尽。
男孩为了帮老人减轻痛苦,在没法解救对方的情况下,只能悬空抱住老人,增加重量,加速老人的离世。
在这些荒诞画卷的逐一展开下,男孩一直饱受欺凌的真相终于被揭晓——他是个犹太人。
因此村民驱逐他,乃至将他卖给德军。
在小男孩的视角下,一组组人类互相攻击的惨案争相发生。
犹太人试图跳车逃亡,却被纳粹乱枪扫射,甚至是连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都不放过。
那些侥幸在枪林弹雨中存活的人,纷纷开始抢夺死去同伴的财物,连死者身上的衣服,都被扒个一干二净。
更不用提德国人屠村,奸淫掳掠,在马背上强暴姑娘,留下一片打砸抢的末日场景。
但得势不过是短短一瞬间,转眼一群俄国军人赶到,开着飞机坦克,就团灭了那伙德国人,并将其吊尸示众。
至此,村民、德军、卡尔梅克士兵、苏联红军,乃至孤儿院中跟小男孩一样遭受苦难的孩子,都纷纷登场。
但可以发现,尽管小男孩的眼中,并没有怎么亲历战场的残酷,但战争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厮杀,让人不寒而栗。
无论男女,无论成人小孩,每个人都虐待任何“非我族类”,包括这种凌虐仅仅是为了找乐子。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片中的一幕,也是作者耶日·科辛斯基儿时见到的农村习俗:
「农民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便是逮住一只只鸟儿,把它们的羽毛涂成彩色,
然后放了它们,让它们返回鸟群中。
这些色彩鲜艳的生灵飞到同类中寻找安全,把这些弃儿活活杀死。」
无论是被村民排斥的人,还是德军攻击的犹太人,何尝不是这样被涂污的鸟?
更让人感到后怕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小男孩也学会了适者生存,面对暴力,“以暴制暴,以牙还牙”:
「一个人应该为自己蒙受的每一种冤屈和羞辱复仇,这个世界的不义行为实在是太多了,人们没法对它们全部进行权衡和审判,一个人应该自己考虑自己所蒙受的所有冤屈并决定采取什么方式复仇。只有深信自己跟敌人一样强大并且能加倍回报敌人,一个人才能幸存下去。」
强暴他的恋童癖,男孩设计将对方投入到满是老鼠的坑中,任其被老鼠啃咬致死。
明明玩涂污的鸟儿的游戏时,男孩还很心疼抽泣的鸟。
但到了自己受到粗暴对待,他学会拿起武器攻击。
无论是欺辱自己的恋童癖,还是斩掉那只羞辱自己的羊头,扔到女人房间作为报复;更或者在路边伏击一个老人,抢走对方的衣物;拿着德国军官送给自己的手枪,跟踪小贩,将其毙命:
男孩已经向他一路上目睹的那些人一样,学会了用暴力维护自己的一切。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潘神的迷宫》,片中的小女孩,因为继父对待犹太人的暴行,选择虚构一个美好的世界,让自己不至于崩溃。
而《被涂污的鸟》,直面惨案的男孩,选择拿起武器,以暴制暴,不由得让人心生难过。
直到最后,男孩才从父亲手上的编号顿悟,原来他并不是被父母刻意遗弃,而是父亲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从集中营中幸存。
原本被欺侮,选择沉默抗世的男孩,选择在车窗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预示着不忘本心:JOSKA。
看过影片观众可以明白,男孩没有真正目睹战争的残酷,却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原本长得可爱,做事勤快的小男孩,如果没有战争,应该不愁吃穿,快乐成长。
而战争,毁掉了一切,并腐蚀了小男孩的内心。
还好,结局总归有着一丝光明。
还好,导演提到,小演员并没有目睹那些露骨的场景,都是他编造故事,让男孩单独拍摄的,他还必须不停提醒孩子:「这是游戏,不是真的」。
饶是如此,表演灵气尽显的小男孩,也被吓得不轻。
最后,希望不再有那些被涂污的鸟,剩下的鸟儿可以骄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