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的《刺杀小说家》和《你好,李焕英》都看了。
两片题材的差异,不知道怎么就让我想起了年那场著名的“双马对话”。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与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火星撞地球的一场风云际会。
一个谈未来,一个论现实。
一个仰望星空,一个俯视人间。
讲真,我都喜欢。
就像这两部电影。
一部是现实与玄幻捉对厮杀的特效烧脑大片。
一部是“内卷”深挖母女情深的穿越回忆片。
鱼和熊掌。
月亮和六便士。
多年前的画家高更,还真有点像原著小说作者双雪涛的经历——10年前从银行职员身份辞职,专职写小说至今。
附体到电影《刺杀小说家》的角色,就是无业游民路空文(董子健饰),靠母亲养活,写了6年小说,连个水花都没溅起一朵。
且慢,别说人家没溅起水花来,在某个隐秘的层面,他掀起了滔天巨浪。
比如说,现实世界的科技巨头李沐(于和伟饰)就要取他性命。
原因是路空文的玄幻小说《弑神》里邪恶大boss“赤发鬼”每有异动,现实世界里的大boss李沐就会头伤复发晕死过去,屡试不爽。
而按照路空文的直播预告,《弑神》将会在三天内结束,结局一眼望到家,就是赤发鬼被皇族少年路空文杀死!
所以杀手关宁(雷佳音饰)只有三天时间。
为啥李沐会锁定关宁当杀手?
6年前丢失了女儿小橘子,辞职离婚,整日失魂落魄地找孩子,怎么看也不合适当杀手。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一手拐弯打石头的绝活?
非也。真正的原因是李沐发现关宁与路空文这两个现实世界里素无交集的陌生人,竟然会在同一时空中半隐半现地出现在路空文小说中的异世界里……
比如关宁丢失女儿后夜夜做的噩梦里的“一座城”,正好与路空文小说里的赤发鬼统治的“云中城”叠映。
小说里也有一个10岁的女孩小橘子,6年前与父母失散,阴差阳错地与少年空文同行,躲避赤发鬼亲兵红衣武士的追杀。
缘分如此之深,爱女痴魔的关宁决定接单刺杀小说家路空文,条件是李沐给他找到女儿小橘子。
至此,两个世界里的角色逐渐一一对应起来——
李沐——赤发鬼
小说家——少年空文
关宁——红衣武士
女儿——小橘子
看到这里,观众已经开始分化为两个阵营了吧?
一个认为剧本之差,前所未有。
一个认为思路之精妙脑洞之清奇,前所未有。
我就是后一个阵营。
因为我看出来了导演路阳的大气磅礴的努力方向——要从人类的内心世界找故事!
他好像努力要从天地间纵向剖开一棵参天大树的树冠与树根——向阳的树冠是意识,埋在黑暗中的树根是潜意识。
影片中的诸多桥段好像是心理咨询室的镜像。
李沐要求关宁每天把他的梦境记录下来发给他,路空文不断受到关宁的梦境启发完成小说《弑神》的闯关……
三个在潜意识里相互勾连博弈的人,在意识的现实世界里也是同步博弈着——
随着剧情的深入,关宁发现路空文与李沐的关系:原来李沐与路空文的父亲是医大同学,俩人共同创业,在事业有成时,路空文的父亲突然死了……创业成果完全就被李沐据为己有。
《弑神》小说里也有同样的桥段:赤发鬼原来也有一位同为大臣的挚友久天(少年空文的父亲),后因为赤发鬼的野心与欲望爆发而篡位并杀害了久天,还要斩草除根追杀少年空文。
导演路阳最大胆的突破就在于他刺穿了意识与潜意识的界限。
异世界里的少年空文复仇的烈焰越炽,现实世界里的李沐就越来越胆怯衰弱。
而少年空文之所以能完成复仇大业,是因为他受到本我力量的帮助。
这个“本我”,就是寄居在空文体内的嗜血而强悍的“黑甲”(郭京飞饰)。
本我与自我恰切融合后形成的超我,最终战胜并杀死了邪神赤发鬼。
即使对反派赤发鬼的处理,导演路阳也不是一边倒的简单。
赤发鬼的面相被设计成一半是魔一半是佛的样貌,喻示着他内心深藏的撕裂——一边蒸腾着野心欲望,一边修行着善恶因果。
而久天的埋葬地是一棵参天大树,简直就是一种明喻——明媚的树冠有多大,暗黑的根系就有多深。
想要封神,必须要打通外在的光明与内在的黑暗。
插在赤发鬼眉心的那一柄利剑,是他内心善恶交锋的平衡点,也是他的命门。
关宁和路空文最终携手弑神,就是拔出了这柄利剑,放空了赤发鬼的元气。
延伸来讲,这何不是对赤发鬼和李沐的一种救赎——丢掉半魔半人的挣扎,回归做一个纯粹的人。
“小说能够改变现实世界!”
如果这个故事能立住,导演路阳无疑就能搭建起一个小说宇宙的大IP,随之就会有无数的故事空间被层层叠叠释放出来……
讲真,这种逆天的想象力……近年来,我只在《三体》小说里看到过。
问题是……导演能成吗?
我们不妨继续看看影片情节的铺排。
基本上是千层蛋糕的结构——现实世界与异世界的横切转换。
我更爱看异世界的故事情节。磅礴辉煌,惊心动魄。
疯狂的赤发鬼信众,场面壮观的皇城内战。
三条从天而降的火龙,焚烧整个城防。
空文被红甲武士追杀,飞天、暴走、互博……
特效好的炸裂!
估计七个亿的投资大部分用在了特效上,确实不负众望。
缺点就是把现实世界的戏份衬托得像个茅草屋的偏厦,特别是在重庆取的外景,逼仄黯淡的街巷+薄弱苍白的故事线,导致整部电影的结构偏沉。
还有,情节的浅入与凌乱对观众的打动力也偏弱。
但是,创新哪有一开局就完美无缺的?
到底是要内卷的完美,还是要创新的青涩?
到底是要内卷的油腻,还是要创新的生猛?
到底是要内卷的萎缩,还是要创新的广阔?
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
中国电影,需要冒险前行的先驱者。
画荷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