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文艺争鸣》年第10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小时候爱看电影,那时候电影分两种,一种叫故事片,一种叫纪录片。故事片这种叫法很有意思,它说明了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看电影就是去看故事,而我们读小说不也就是为了读故事吗?电影与小说这两种艺术样式有太多的同类项,相互之间的转换很容易,电影艺术家从小说中寻找故事源头,将小说改编为电影,也就成了一种普遍的、有效的电影生产方式。我看到过一个美国人写的文章,他通过统计发现,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总是最有希望获得金像奖。我看好莱坞电影最突出的感觉也是:它的文学味道特别足。说到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往往只是在讨论从小说到电影的单向性的关系,仿佛只有小说在对电影产生影响,而电影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但事实上二者的关系不是单向性而是互动的,也就是说,既有小说到电影的过程,也有从电影到小说的过程。电影对小说的影响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据我了解,不少小说家特别爱看电影,他们买了很多碟片,躲在家里拼命看碟,他们从电影中获得了小说构思的灵感,假如我们有心去分析他们的小说,会从中发现电影的蛛丝马迹。从电影到小说,是一个比较隐蔽的存在,应该把它揭示出来,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在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中,文学艺术交流和交融的大趋势。当然这也充分证明,无论是外国电影,还是中国当代电影,其艺术发展的成就也是不可低估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电影界对电影现状非常不满,他们也向文学界发出邀请,希望文学界能够帮助电影走出困境。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得到了与电影亲密接触的机会,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大楼上和电影资料馆里看了大量的中外电影,同时也参与了电影的讨论。那时候电影界寻找突破的愿望非常强烈,体现在如何处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上则推导出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应该向文学学习,另一种思路则是电影必须摆脱文学的束缚。后一种思路非常重要。电影从诞生起就积极借助文学已有的成果,并培育起一种依附于文学的姿态,因此像类似于“电影也是一种文学”这样的观念一直在电影界得到广泛的认同。这种观念也许有其历史合理性,但80年代电影年轻的一代显然不希望自己成为文学的附庸,他们要从文学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这一思路是第五代导演寻求创新突破的思想基础。这一思路今天看来很重要,从根本上说,这一思路就是要确立电影的本体意识。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本体意识觉悟的一代导演。《黄土地》《一个和八个》都是第五代导演改编自文学的电影,但改编者明显在淡化电影的文学性和故事性,努力强调和凸显电影本性。如《黄土地》对黄土高原在力量上的认知,《一个和八个》对战争特殊年代心理压抑的渲染,都是力图用镜头这一特殊语汇说出故事以外的意义来。电影本体意识也就是巴拉兹所说的“电影眼睛”,“电影眼睛”这个说法非常形象,它意味着所谓电影本体意识最终将指向如何看世界,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但过去很多电影不是用“电影眼睛”看世界,而是在用“文学眼睛”看世界。在电影中当然也可以用“文学眼睛”看世界,但毫无疑问它不能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独特性和优势。从这个角度说,第五代导演的功绩是巨大的,正是通过他们在80年代的努力,中国电影的本体意识才真正确立起来。但强调电影本体意识并不意味着“纯电影”,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是永远切割不开的,所以历史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结果:80年代通过第五代的努力,电影本体意识逐渐强化,然而80年代末却是由“王朔电影”这一概念来为80年代电影画句号的——是以一个作家的命名,而不是以一个导演的命名,比如“陈凯歌电影”“张艺谋电影”来命名,这样的结果的确耐人寻味。
从小说到电影,既是一个艺术转换的技术性问题,又是一个艺术哲学的问题。而且只有在艺术哲学层面上探讨得比较充分以后,艺术转换才会更加顺畅。从艺术哲学层面上说,从小说到电影,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电影向小说要什么。狭义地看,这是一个改编的问题。我以为在改编问题上,特别要强调改编中的创造性。而广义地看,则是电影艺术家如何从小说中获取艺术灵感。巴拉兹曾拍过一部非文学性的电影《一张十马克钞票的历程》,我没看到这部电影,但他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启发我去拍这部‘非文学性’影片的第一个灵感是托尔斯泰的一部著名古典作品《假息票》。”这不很说明问题吗?他要拍一部“非文学性”电影,却是从文学中获得灵感的。在这方面中国当代电影还是有不少成功经验的。比如娄烨改编的《推拿》,我觉得他是从小说中关于超越“身体的限制”而获得灵感,他力图通过镜头去看见“看不见”的东西。这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原因。
最后还想说一点。我们的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我是指,人类文明逐渐从以文字思维为主导转向了以视觉思维为主导,我们接着的逻辑性是建立在视知觉的基础上的。这是新媒体、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结果。只有从这一大背景出发来思考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才会理解到我们所讨论的话题多么重要。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在悄悄变化,这种变化预示着一个革命性的未来。我们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能从现实中发现这种革命性的端倪。比如小说与电影的关系,也许将来小说最终的完成不仅有赖于读者,而且还要有赖于电影,以及电影的观众。
文艺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