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的电影和书都是很典型的右派宣言,电影是温和右,书是极端右。传统观点,包括影评人,都喜欢把阿甘视为励志代表,高中时看了长篇累牍的议论文撰写方法,很多都把阿甘作为案例,什么智商只有75的孩子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这般理解的人,显然并不知道先天的智力残缺到底意味着什么,当然这不重要。最重要的在小编看来,其实就是当中非常励志的一个过程过程了。
整个故事的关键,在书中其实是嘲讽,而且是极度尖酸刻薄嘲讽的那种,原书的写作水平相当一般,甚至可以说劣质,格调不高,看完书的人恐怕会对阿甘的美好印象大减。不过多亏了好莱坞高超的影像技术,硬是把二流的故事,讲述的非常动听好看,但电影的主旨,其实重点在于“对比”二字。阿甘和珍尼作为一张白纸的两面,两个人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但是结果境遇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原生家庭,这一点导演显然还是太心慈手软了,如果换作是我,我一定会把珍尼的家庭设计的非常完美,父慈子孝,恩爱有加。
但这一切都阻止不了她长大后出去鬼混。这就是全片最核心的地方,同样是生活迷茫,同样是不知道未来目标,同样是找不到心中所爱。阿甘的处理方式是,把生命当作一盒巧克力,珍惜重视的品尝着此时此刻的味道,所以他跑步,打橄榄球,参军,成为战斗英雄,打乒乓球,捕虾创业,最后财富自由,做慈善,成了名人,超级大富豪。而珍尼则做着那些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最酷的事情:流浪,集会,享受当下,创造艺术,与世不合,乃至最后吸毒,滥交。这个对比看起来,就显出导演的本意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搞的轰轰烈烈,无数迷惘而又充满抱负和精神追求的躁动年轻人们,都永远“在路上”,永远都“与众不同”。然而在导演的笔下,嬉皮士不是什么特立独行,独立精神追求,而是赶时髦,赶流行,蹭热点,一点都不与众不同,反而泯然众人,是一件非常庸俗和低级的事情。反过来看阿甘,过着普通人认为最单调无聊的生活,好好上学,好好运动,好好工作,热爱劳动和奋斗,最后获得了极大的世俗成功。珍尼的生活状态,就是典型的左,而阿甘的生活轨迹,就是典型的右。事实是不是这样?很难讲。
现实里不论是左还是右,都有阿甘这样的成功人士,也都有珍尼这样的失败人士。在左到令人发指的白宫风云里,对于左右的刻画完全是另一码事,巴特利总统熟读圣经,Josh幕僚长也懂宗教,但是对宗教看法很理性,简单说就是完全不信宗教,Josh甚至持嘲讽态度,“你的上帝在忙着偷税漏税呢!”而反观右派,也就是类似喜欢教堂,唱歌,赞美诗阿甘,就成了神棍,天天给政府出馊主意,要求学校不可以对学生的,传授一些男女之间的关系进展,必须恢复禁欲教育。你看,这就是左派拍的电视,他们眼中的自己和右派。
这些你都不能说是虚假或真实。所以看电影,多感受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思潮,以及不同作品多对比来看,是种很好的价值观冲击和思维转换,对纯粹的享受精神娱乐和思维乐趣是很好的帮助,凡事只看到什么励志,心灵升华,真不是件好事。所以说《阿甘正传》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反差,造成了观众的认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