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着》的电影改编对小说先锋性的消解
作者:金佳圆
指导教师:武新军
摘要
从文学中寻求思想和艺术的支持,一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大特色。小说《活着》从出版成书到被多次改编,作者余华对于文学创作先锋性的内化与超越,在电影改编的符号转换和价值选择中逐渐被消解。新媒体时代,文学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但文学的影视化繁荣并不是文学传播的终极目标,文学作品的改编仍要扎根于文学本身,回归现实,完善跨媒介协调互动精神,本文将深入探究电影《活着》对原著先锋性消解的表现、原因及影响,为之后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提供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活着》;余华;电影改编;先锋性;
《活着》是我国著名作家余华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年,余华将其发表在《收获》杂志第6期,也是余华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活着》之于余华,是他的一次重要的创作实践,也是他对于自己先锋性写作风格的一次内化与超越;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理念与艺术规则的成熟与完善。年,由张艺谋导演,余华、芦苇作为编剧共同创作的电影《活着》正式上映,迅速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热议,荣获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人道精神奖,第52届美国电影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等荣誉。在改编过程中,余华将小说从近7万字的中篇填充为约12万字的长篇,即现在我们看到的《活着》。可以说,对于《活着》的重释,不仅关乎余华个人,更关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经典确立和跨媒介传播的范式,为以后的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提供思路与技巧。
一、小说《活着》:“意义的先锋”
90年代,余华的笔触更多地转向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他以对现实人生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在对人性的挖掘与剖析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活着》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品之一。《活着》的最初刊本是在年《收获》第六期中篇小说栏目中登出的,此时的《活着》只有不到六万字;年底,张艺谋想与余华合作改编他的作品《河边的错误》,但一直没有商讨出合适的改编策略,后来张艺谋看到《活着》的初刊,深受触动,决定改编《活着》。年,电影《活着》在经过余华三次修改剧本之后仍有一些情节未能敲定,张艺谋便找了专业编剧来进行修改;虽然改编剧本未能达到预期,但余华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灵感,将《活着》由中篇小说扩展为近十二万字的长篇小说,于年11月交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此后《活着》还出版了多种海外译本,但余华再未对其进行大幅修改。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活着》的单行本出版之前,余华就已经开始进行电影改编创作;《活着》的修订过程与其电影改编密切相关,余华在接触影视剧本创作之后,在保持自己创作初心的同时,完善了作品。
《活着》自年出版以来,这部饱含了苦难与悲悯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是余华由先锋转向现实主义的尝试。在小说中,福贵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生命的流失就像生活中偶然的一场雨,飞速的逝去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先锋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形式实验”风格,先锋已经渐渐内化为一种态度和动力,而余华的创作历程也恰恰契合了这种内化。余华在一次答记者问时曾说道:“我认为我现在还是先锋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还是走在中国文学的最前面,这个最前面是指,我们这些作家始终能够发现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需要前进的方向又在什么地方,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我还是一个先锋派作家。事实上,现代也好,先锋也好,都是传统的一部分,并不是和传统对立的。”先锋文学在当代文坛的地位独树一帜,它彻底颠覆了传统常规模式小说写作叙述形式、表达方式和话语形态,敢于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使文学写作的重点回归到了文学本体的层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尽管先锋文学不再是主流,但先锋作家们纷纷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