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人电影和小说给你答案

今天我想起来一本书,顺便给大家讲讲,我从我的视角来讲述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希望能给想看这本书的人一个小小的启发。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这个小说获得年龚古尔文学奖。这部作品出乎意料的受到如此热烈欢迎,取得很大成功,被认为是“历史性的”“杜拉斯现象”。待龚古尔奖揭晓后,此书大概已经有近百万册送到读者手中了。

我开始知道这本书的是因为看了梁家辉主演的电影《情人》,如果你想看这本书的话,我的意见是最好先看一下电影,电影是杜拉斯小说改编过来的,电影情节更具有逻辑性和艺术性,小说读起来更像一种回忆录,夹杂作者本身的感慨,如果喜欢单独看小说情节的朋友们,可能不适合看小说,因为读起来会有些费劲,似乎在看一个喝醉酒的人回忆自己的风流往事,讲着讲着故事,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环境,书中描写的角度在不停的变化,刚开始整段大篇幅,都是以我的角度来写。但是过程中突然又变成第三视角,令人读起来有些不习惯,喜欢快读或者只想快进看情节的朋友,更适合看电影,不然会看着看着就弃读了。

我个人感觉可能我的读书习惯让我觉得小说读起来晦涩难懂,电影更符合我的观赏习惯,但是不可否认翻译过来的小说,还是有很多优美令人启发的句子,如果你是一个安静爱思考的人,可以试着看一下王道乾翻译的《情人》,也许你会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深意,比如第一段的表述: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小说第一段的表述不得不让我想起来水木年华的那首歌《一生有你》,那句歌词是“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感觉小说和歌词表达的意思有些相近,如果你是有故事的人,我想小说的字里行间可能会跟你产生很多共鸣。

再来说说电影,电影画面的拍摄十分大胆,画面也非常优美,当傻女梳着辫子,带着帽子,依偎在轮船上,俏皮可爱的样子,好似一幅美丽的油画,这是年的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女主人公是一个15岁的法国少女,在一所寄宿学校读书,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吸毒成瘾横行霸道,一个生性软弱,经常受大哥欺负,母亲辛苦养家,收入甚少,这也为少女后面的行为做了铺垫,家庭的困苦让少女对金钱和物质的渴望极其强烈,让她能很主动的和男主交谈,并尝试做男主的情人。

一天她一如往常告别母亲乘上渡船其上学,遇到了一个华侨富翁阔少爷(梁家辉)东尼,东尼很喜欢白人少女主动搭讪,两人的故事由此开始。

电影中有很多大胆露骨的画面,希望十八岁以上的孩子谨慎观看,他们经常在东尼的公馆里幽会,洗澡,玩耍,简有时候晚上也不回学校,后来校方通知她的母亲,母亲开始强烈反对,但是得知东尼很有钱以后,便同意女儿和有钱的东尼在一起,简便开始肆无忌惮的和东尼在一起,这也是悲剧故事的主要原因。

东尼的父亲十分的迂腐,抽着大烟,萎靡的生活,顽固的思想不允许东尼娶一个别国的女子,更不会娶一个情妇,纵使东尼很爱简,但是也绝不会给她名分,所以电影的结尾,东尼去了父亲安排的女子,简远远的望着他,那时候简才知道原来自己不仅仅是在享受情欲和金钱,她也爱上了这个公子哥。

这部电影也被很多人冠以情色的标签,因为拍摄画面极其大胆,但是对于成年人看这部电影,感受的更多地是内心的触动,爱而不得,金钱,物质,情欲的扭曲,女主人公的不幸,也给很多现在的少女深深地启发。

对比电影,虽然小说内容更加冗长,读后需要自己逻辑排序细细体会后才懂作者的经历,但是电影还是无法完美演绎杜拉斯内心深处的绝望和孤独,写《情人》的时候,杜拉斯已经很老了,杜拉斯曾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一定要保持对爱情的癖好。”她本身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她曾自我评价说:“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我会是一个妓女”。所以,大家也可以看看她的书,写来写去,始终是那段童年经历,那段渡河边遇见的那个北方情人。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人,让你回味一生,就像杜拉斯在情人中那样写到:“我自以为我在写作,但事实上我从来不曾写过,我以为在爱,但我从来也不曾爱过,我什么也没有做,不过是站在那紧闭的门前等待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