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基鲜为人知的华语推理之光中国新

文员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47588.html
陈浩基鲜为人知的“华语推理之光”本刊记者/毛翊君发于.3.30总第期《中国新闻周刊》香港作家陈浩基跟好友的联络基本靠电邮。他自觉像上一辈文人,以信件闲聊,往来需要一两星期,甚至更长。他也有Facebook和Twitter账号,但是Facebook已经数年没有更新,Twitter大约一个月一发。他刻意不实时回复信息,也有意让自己保持一天或者数天看一眼社交网络的习惯。发信息再期待回复,他认为这是现代人焦虑感的来源。他反思,无时无刻陷入网络交流中,是否有意义:如果都在网络聊完了天,跟朋友出来吃饭,还能对感兴趣的事情说上几个钟头吗?泛滥的网络社交,让他产生了创作新的推理小说的念头。香港中学生曲雅雯有一天从居住的22楼跳下自杀,死在了相依为命的姐姐阿怡眼前。阿怡在随后寻找真相和复仇途中,才发现了自己对身边的妹妹从未有过交心的了解。这是陈浩基在内地出版的新作《网内人》的故事。作为香港推理小说作家,他的推理小说《13·67》曾让内地读者惊叹,被称为华语推理小说之光。凭借那部作品,他拿下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第一届香港文学季推荐奖,售出美、英、法等十国版权,被王家卫买下了电影版权。但这个总说着粤语、戴着黑框眼镜的消瘦作家,始终未曾被内地读者真正了解。非典型价值观陈浩基一直想写一个类似亚森罗苹的角色。在法国侦探小说作家莫里斯·勒布朗的《怪盗亚森罗苹》里,主角是个亦正亦邪的侦探,他很着迷。他还喜爱了《福尔摩斯探案》好多年,以至于自己笔下的推理小说,都藏着福尔摩斯的影子。“阿涅”这个角色慢慢从这些人物里脱壳出来。他设想过,要是写一个专门偷窃美术品的怪盗,作品调子可能显得过于古老,如果只是写诈骗犯或者盗窃犯,又太单纯了些。于是,他想到有点“灰色”感的非正派职业——黑客。黑客阿涅,就成了《网内人》最初的源头。跟先考虑推理情节,再设计角色不一样,陈浩基这次在“阿涅”诞生之后,才慢慢在脑海里浮现出故事的主轴。网络暴力推动了阿涅的探案,对掩盖在热点新闻之下的谜团抽丝剥茧,这些情节很快就落实到大纲上。《网内人》的故事里,阿怡不擅社交网络,在年甚至不熟悉手机的诸多操作,更不用说去了解15岁的妹妹在网络论坛中经历的事情。这对在先后丧失双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姐妹,一直生活在香港的廉租房里,却悄然走向不同的命运。陈浩基把她们的家庭慢慢呈现出来后,发觉比起纯粹由推理情节主导小说,不如丰满人物,以此交织出香港当下社会各个阶层的真实状态。由于写到了诸多现实,后来,很多人问陈浩基关于“作家责任”的问题。陈浩基说:“一个作家有意愿如此,那是很好的。可是,假如有作家单纯想写一个没有反映社会问题的有趣故事,也不该被责难,这是创作者的自由。”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一个人本身有要对社会负责的想法,当上作家后,也自然会在作品中赋予这些思想。”陈浩基把自己的观念倾注在了“阿涅”身上。住在城乡结合部一个近似废弃的楼里,阿涅看上去不修边幅,对可怜之人和可悲之事表现得冷酷无情,但他个性深处又好像是矛盾的,他用心探案,底色善良,入世又出世,表面上嫌恶规则,可心里仍然坚守正道。陈浩基想让人慢慢察觉,这些其实并不矛盾。“反而像是阴阳调和,在人性里对立但并存。”陈浩基要透过这个角色,提出被他称之为“非典型”的价值观。陈浩基在现实生活里并不认识真正的黑客,虽然他在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只是,那时候他很留意黑客的新闻。比如,日裔美籍电脑安全专家下村努追捕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通缉的黑客KevinMitnick,以及被称为美国五大黑客之一的RobertTappanMorris在上大学期间创造出在互联网传播的蠕虫病毒等等,都让他感觉很有意思。他把推理写作比作物理学的思想实验,有时候需要伏案研究,有时候又需要实地验证。在《网内人》里,他提到有人利用不同地铁站的公共wifi发信息,以此掩盖自己的位置,这是他设想出来的手段。接着,他就去尝试了一下,看看在现实里是否可行。而在写作小说《13·67》的时候,其中那名警探的人生贯穿了香港从年到年的社会变迁,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陈浩基就靠大量阅读和到博物馆找史料来填补不足,还由此结识了撰写香港历史的专家。事实上,以推理小说成名的陈浩基并不仅仅写推理,还尝试过科幻、奇幻的类型写作,他有意识地把“悬念”作为推动故事的有效力量,也非常清楚从读者的角度考虑结构,“假如读者最后察觉故事的结局呼应前面的伏笔,便会给予好评。”在《网内人》完成之前,他已经写好了一本《山羊狰狞的刹那》,这是一部奇幻恐怖的青春鬼故事,来源于他在大学听见的一些传闻。参赛入圈陈浩基一直生活在港岛西,他的家就在书中“阿涅”的住处附近,那条街有家咖啡馆,是他现在时不时会去写作的地方。他曾在意大利教会创办的学校就读,这儿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教,这让他从小浸在各种文化里。不上课的日子,母亲去买菜,会把他丢到书店,一个小时之后再来接他,他就在里面看一小时的书。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玩具是考试成绩好的时候才有的奖励。但是书不同,只要他想读,母亲就会给他买。他在小学读到福尔摩斯,便喜欢上了推理小说。日本推理作家横沟正史给了他很深的影响。中学时,他对计算机产生兴趣,考大学时就选择了相关专业。那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他没有对未来做过清晰的规划,只是觉得读理科的学长们大多数都去了工程或计算机专业,自己也当如此。到了香港中文大学,他看到有BBS论坛内开设了创作版面,他去试了试,写写短故事发出去当作消遣。毕业后,他辗转在一些软件公司,成了普通上班族,拿了薪水就去买点儿书或者电玩软件,没有再继续写作。有一段时间,他打算自修一些新的软件开发技术,以换换工作环境。那个空档期,他正好看到了第六届“台湾推理作家协会征文奖”活动,一时兴起投了稿,没想到日后成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为了投稿,他开始着手编织一个故事,写着写着,有点失控。他往书架上扫了一圈,桐生操的《令人颤栗的格林童话》和一本漫画《火凤燎原》映入眼里。他想,这漫画重编了《三国演义》,那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用写实的角度重编童话?他索性把童话《杰克与魔豆》改编成侦探悬疑作品《杰克魔豆杀人事件》,满足了自己对童话和推理的双重热爱。他又用了些翻译腔,想营造出和周围人认知的现实不一样的感觉。他想,这就像武侠小说里半文半白的语言,会让读者相信里面的江湖感一样。结果,这个尝试成功了,他的作品入围了最终的决选,那是年。在那之后,他又写了一篇续作《蓝胡子的密友》和犯罪推理小说《窥伺蓝色的蓝》,同时入围年第七届“台湾推理作家协会征文奖”,《蓝胡子的密友》拿下首奖。接着四年,陈浩基不断参赛,也不断取得成绩。推理小说《合理推论》获得了“可米瑞智百万电影小说奖”第三名;科幻短篇小说《时间就是金钱》拿到第十届“倪匡科幻奖”三等奖;《遗忘,刑警》取得第二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首奖。如今,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不断参赛是故意的,这比投稿更有效率,“投稿,能否遇上赏识你的编辑,就只讲运气。而在比赛中得奖,会更容易获得读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