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作为艺术品供起来的电影作品,你

如果你近期去看小珍妮佛的《红雀》感到万分烧脑的话,那是因为没看过这部年上映,从预告就布满浓浓谜团,正片到「TheEnd」都不见得知道想表达什么的《母亲!》(Mother!)。与预告看似悬疑命案或是精神分裂的氛围不同,开头从废墟灰烬转变成明亮房间,无生息的床铺逐渐隆起人体身形的那刻,就知道《母亲!》(这片名搞得我好像一直很激动)并不能用普通逻辑去理解,而是超越日常所知的奇幻向作品。「母亲」不只暗指大地之母,也是耶稣的母亲玛莉亚,或仅仅身为一名子女的妈妈在电影中展现坚韧和勇气,或因女性的身份受到轻视的对待以及不公平的结局,但充满圣经寓意的抽象剧情,摸不着头绪的情节,挑战不悦极限的谜团,在在和电影普遍以影众的所得所知为取向的形态不同,有种「我就是想这么拍,你要看就不要哀!」的感觉,也难怪评价会如此两极。如果想要有较舒服的观影经验,「被爆雷」反而是必需的哦!所以往下雷落去吧!看完电影准备打文章时才猛然想起:「名字呢?」(去看维基的角色列表会笑死!)剧中角色繁多却没人拥有名字,也无法得知这些人从何而来要往哪里去,少了名字和背景作辅助,不得不专注在对话和行为上,也许最后仍不清楚彼此的关系,各自代表的形象和存在意义仍清晰可知。(但要写成文章实在麻烦,本篇将以「母亲」和「创世主」作为男女主角的代称。)《母亲!》故事雏型源自圣经,身为小说家的创世主点起光芒,房屋(天与地)从灰烬中重生,孕育出「母亲」,她勤劳无怨地想亲手打造两人的「Paradise(天堂、乐园,也有「伊甸园」的意思)」,直到陌生男子的来访(第一个人类:亚当),和男子老婆(夏娃)无视劝阻打破创世主心爱的「石头」──圣经中率先被蛇诱惑偷尝禁果的就是夏娃──都与我们所熟悉的伊甸园故事相互对应。我们感谢他人的给予,却不珍惜已经拥有的从第一个人类的出现,母亲便开始受到惊扰,自此之后两位不速之客虽然被驱逐出房,人类的行为却越发猖獗,受到子民崇拜的创世主依然热情招待,更将房子的一切都与大家分享,唯有状况外的母亲查觉到渐趋毁灭的危机。创世主给予人类「故事(历史)」,而母亲则代表人类拥有的环境和土地,众人崇拜着创世主,却对大地予取予求,挑起战争相互掠夺,母亲不止一次在疑惑和惊恐中喊着:「这是我的房子!」,人类的反应却从一开始的不好意思,到理所当然甚至带有轻蔑的态度,将自私和得寸进尺的本性暴露无遗。两位不速之客儿子的来访(该隐和亚伯),留下无法抹灭的血迹(罪)母亲因孩子而坚强,但现实总比坚强更残酷有一段是这样的:母亲的孩子出世,房子早已一团混乱,创世主要求拥抱他的孩子却被强烈拒绝。「我是他的父亲。」创世主说。「但我是他的母亲!」母亲怒吼着。虽然母亲舍身守护,但我们都知道耶稣遭遇什么样的酷刑:救世主诞生、福音到来,为了得到救赎和永生,众人高捧却也残忍分食。「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翰福音6:54」母亲遍体鳞伤悲伤的说:「我难过是,有我却还不够」,然而创世主却毫发无伤,一边微笑安抚,一边拿走她的心脏成为一开始那颗宝贵的石头,创世主点起光,大地之母再次从床上苏醒。是这样吗?一切真的只是因为人类的出现而失控吗?不安于世、沉浸在受万物景仰的创世主──这会是多么危险、引起争议的想法;那母亲的命运呢,是否又得在人类的肆虐下一次次受伤直到崩溃?无论象征大自然,又或是作为一名女性,任人宰割的结局都值得发人省思。她有女主人的惊慌,却少了母亲的悲伤若不先看任何评论──假设连题材和圣经有关都不知道──就踏进电影院,你可能会和我,以及母亲的感受相同:不解、措愕、不知所措,一片混乱,只想让一切赶紧结束!也许这就是本作的目的,不提供任何明确的提示,让萤幕前后都处在同一条阵线,要一次在电影院待上2小时努力接受所有找不到前因后果的讯息,得在其他要素上更拢聚注意力才行,但就是差那么一点。珍妮佛劳伦斯(JenniferLawrence)从《派特的幸福剧本》到《饥饿游戏》系列,晋升当代票房保证的实力派女星,然而小珍妮佛的演技虽然「做足」,却不够「细腻」,到近期强打最新突破的《红雀》都有同样的问题。她能声撕力竭的怒喊悲鸣,却少了脆弱的柔性,只凭眼神或表情演绎的情绪都不够深触内心。呼应片名《母亲!》,镜头理所当然紧紧跟随着母亲,多以仅容纳脸部的特写捕捉每一分神情,不足之处变更为明显。(我会被围殴的可能性也更为明确……)《母亲!》不管在情节安排,呈现手法,都的确是一部大胆创新之作,但有看过装置艺术或是抽象画展吗?知道它很厉害也明白其中饱富许多寓意,但乍看之下就是不懂想表达什么,这部作品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作为艺术品供起来的电影作品,你知道它很棒,不过耳边需要播放语音导览,然后承认《母亲!》本来就不是拍给凡夫俗子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