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书友推荐,看了小红书上一条视频,是止庵评论张爱玲作品影视化的。止庵讲得特别好。
止庵止庵认为,把张爱玲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没有一部是成功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是许多改编成功的电影,依据的小说原作反而是中流水平。真正第一流的作品,未必有适合改编的基础。
这一点我也比较赞同。很多一流作品往往很难再提供二次创作的提升空间,所以我因为小说去找影视剧看时,每每觉得非常失望。
此外止庵补充说,张爱玲是深谙镜头预言的。她写的小说刻意避开电影的特质,本来就不打算供人改编,不然她就直接写剧本了。
其实我倒觉得张爱玲未必是故意这样做的。本来文字和镜头的表达方式就是不一样的,想要强行杂糅在一起,未必都合适。
例如张爱玲讲她担任编剧的电影《不了情》改编回小说《多少恨》,就多少有些别扭在里面,就那也还是加了不少她所惯用的语言表达手法,才有个小说的样子。但不管她如何努力,私以为这一篇还是要逊色于她一开始就打算写成小说的其他作品。
小说就是小说,如果写得酣畅淋漓,恐怕就顾不得去兼顾那么多小说之外的东西了。何况张爱玲的小说里面已经处处有极强的画面感。
她笔下巧妙的视角、构图,以及个性鲜明、寓意深刻的浓墨重彩,到了电影里反而是一种限制,也很难被导演完全传达,更别提复刻出来了。
看到电影《第一炉香》时就是那种感觉。尽管俞飞鸿演的梁太太实在是活灵活现,风情万种(还有人在我的文章下评论说,刘嘉玲更适合本色出演梁太太),但是电影顶多可以部分传达小说的原意就已经不错了。
形式改变了,必然就要作出一定的取舍和改变。正如止庵举的那个《色·戒》的例子,小说中王佳芝放走易先生只是临时起意,电影却要为这样的心理活动作出许多前期铺垫。
纯文字本来就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影视剧总归会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