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不会下厨的人应该也知道,做菜的时候不能乱加一堆料,好的料理应该要让食材和谐相处,不是互相打架。电影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毫无节制加入一堆元素就会很精彩。然而《月老》就好像把草莓泡芙放进去姜母鸭里面煮,原本两个东西本身可能都很美味,但放在一起就不对味,就算电影的特效很精彩,也只会是加了特效的厨馀,根本难以下咽。
九把刀新作《月老》大举入围今年金马奖11项大奖,比他的前两部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与《报告老师!怪怪怪怪物!》入围的奖项合计还要多,但这代表九把刀进步了吗?我可不这么认为,我甚至觉得这可能是九把刀从小说家转行电影导演以来,最失败的一部作品。站在原版小说的角度审视电影《月老》,这其中究竟存在多少败笔?《月老》改编自九把刀年的同名小说作品,是「爱九把刀」系列的第一本开章之作,也是他在都市恐怖病系列后的第一本爱情小说。故事讲述男主角阿纶跟女友小咪求婚的时候,意外被雷劈死,到了阴间成为月老的奇幻爱情故事,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说。
电影版的《月老》把原本相当感人的原著小说改成一个粗糙的复仇故事。野心勃勃地把恐怖、浪漫、喜剧、悲剧、打斗、狗狗等各式各样的元素放入电影当中,导致整部电影分崩离析,杂乱无章的故事、与毫无说服力的反派角色,与其说是他是配料丰富的大杂烩,更像是乱七八糟的厨馀桶。
电影与原著小说最大的不同,是编剧九把刀不知何故的,在作家九把刀美好的故事中,加入了一个原著完全没有的反派角色「鬼头成」。这个角色是一个数百年前被弟兄杀死的厉鬼,由原住民的马志翔饰演,讲着一口怪腔怪调的中文。电影试图用穿插的方式解释鬼头成死前的故事,但其实跟整个爱情故事的调性格格不入。就好像你硬要在牛肉面里面加巧克力蛋糕,怎么煮都不会好吃。鬼头成这个反派角色非常免洗,又浪费太多篇幅,愈讲愈糟,是电影最大的败笔。不是说你厉鬼复仇的元素不行,但应该考虑整部电影的和谐。举例来说,王净在电影里面对前男友的复仇可以理解,但也很好笑。故事情节要能与月老的爱情主题相关,让观众能持续进入这个奇幻的世界观里面,而不是乱开副本。一下要第六感生死恋、一下又要红衣小女孩,让恐怖的元素在爱情电影里面喧宾夺主,让武打场面中断喜剧节奏,都是类型电影的大忌。《月老》开头其实很不错,对于阴间的描写、青春可爱的热舞都很好看。但直到鬼头成出现,开始一步错步步错,到最后整部电影比例失衡、头重脚轻,女主角Pinky跟小咪两个人的角色整个被吃掉,Pinky与生前男友的纠葛草草带过,最后对阿纶牺牲的爱意又显得非常廉价。小咪令人感动的深情表演一直被打断,问题仍旧出在鬼头成的角色,因为小咪跟鬼头成的关联仅限于一场打斗戏,Pinky跟鬼头成两个故事甚至根本毫无关联,电影看到后面真的满头问号,到底谁才是主角,哪里才是主线。即便我认为这部电影票房可能不差,但我还是无法接受这样的改编成果。如果可以把鬼头成拿掉,如果可以再多用心经营王净的角色,如果可以让阿纶落入生前与死后两段爱情的抉择,如果可以让两个女主角更立体一点,柯某东也不用演很吵的蝉的话,这个故事会更合理,而这也是原著小说好看的原因。
讲到这里,《月老》一直被媒体大肆宣传的特效也已经无法拯救这部电影,动画特效无法单独成立,必须要仰赖好的故事,才会发挥功效。如果故事本身已经把观众都赶走了,在厨余桶里面添加松露,仍然无法让它更美味。
作为九把刀的书迷,我很喜欢《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也很喜欢《报告老师!怪怪怪怪物!》,也觉得这两部电影都有资格入围金马奖的改编剧本及原创剧本,只可惜铩誉而归,《报告老师》绝对是被台湾影坛忽视的一部类型片杰作。老实说我真的有点太期待《月老》,太期待宋芸桦、王净这些我超爱的新生代演员合作,结果却被鬼头搞砸了一道好料理,更离谱的是惨遭魔改的《月老》竟然入围了金马奖改编剧本及最佳影片等11项大奖。我真的完全无法理解评审到底是怎么看这部片的,不是说主题曲很好听、小狗可爱就能入围吧?放在电视剧市场上,我相信这应该就属于典型的魔改类作品。相比于原版小说的精彩,影视化后的作品和原版小说完全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如此一来,可能吸引了一些粉丝,但对于原著粉来说算得上是莫大的伤害了。就好比说经典网剧《赘婿》,可能是考虑到能否上线播出的问题,因此就把原先男主和多个女性朋友的故事剔除掉,改成了一部还算得上纯爱的电视剧。事实上,的确吸引了不少女性粉丝,但也被原本的小说粉骂得狗血淋头。因此直到现在,关于小说魔改的好与坏还没有定论,也衍生了电视剧粉和小说粉两个完全对立的群体。或许站在电影角度来说,《月老》是成功的,但对于小说粉来说,到头来不过是一种情怀消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