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堂小说家如何将现实世界搬上纸面

小说写作的时候,只有顿悟了“简单朴实但载满信息的句子才极具价值”的道理时才会成为作家。

小学生写作文时,有时用了几个成语,家长会很高兴,觉得孩子有文采。可是在写小说的时候,一定要切记:能不用成语,尽量不用成语。为什么呢?就比如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豹头环眼,虎背熊腰”,这种描写,乍一看很精炼,实际上人物形象很同质化,可以说是张飞,也可以说是李逵,很难塑造出生动的人物。

相比较而言,同“何小琴笨手笨脚”相比,“何小琴把啤酒洒到了客人的身上”这样的句子更具有信息量。只有具有信息量的句子,才有悬念,才能交待给读者具体的信息。再比如“何小琴的手机是她情人的老婆给买的”这句话,句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足够多,本身就具备了冲突和矛盾。

我们知道,故事和情节完全不是一回事。写小说都是先有故事,这个故事往往因一个人而生。构建情节时,所有的人物和事件的创作其本质都是在为这一个人服务。

小说的力量取决于你对主人公挖掘的深度,这个过程赋予小说以情节,并使之生动鲜活。因此,不要去问谁能经得住小说里设定的严峻考验,而是去弄明白这些考验要为谁而设定。

很多人认为自己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是自己经历的太少,他们总希望遇到一些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或者有一天突然从天而降一个旷世的好素材。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好内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作为写作者,大家的经历其实都差不多。同样是写回乡杂感,普通人可能就是干巴巴的几句话,但是鲁迅却能写出《故乡》来,不是因为鲁迅的童年和回忆比别人多,也不是他的“故乡”比别人美,而是他善于把这些回忆中的亮点提炼出来,文字之中有情感。

小说也好,剧本也罢,其本质都是在讲故事。

故事的本质就是主人公克服了一系列的障碍后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就成为了故事的本身。如果你不知道故事如何发展,故事情节该发生什么,那很多时候是你不知道你的主人公想要得到什么,“他”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清楚了“他”的目标,就可以为你的人物规定“需求”,然后为实现这些需求而设置种种障碍。

比如电影《杀死比尔》,主人公“新娘”的目标就是复仇,所以复仇就是故事的主线。至于她有几个仇人,要先杀谁,后杀谁,这些就是作者为“她”规定的“需求”。

通俗地讲,张三的目标是如唤神龙,拯救世界。而召唤神龙,要集齐七颗龙珠,这七颗龙珠藏在不同的地方,各有各的凶险,这就是在给张三实现目标规定“需求”,然后张三在取得这七颗龙珠时,受到各种考验,九死一生,这些就是故事的情节和事情。

作者首先要给主人公设定一个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将这个目标再分解成几个“需求”。主人公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必须要满足这几个“需求”,完成这几个“需求”的过程就是故事的内容了……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8%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