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时代,文学作品一旦出版就无法进行修改,除非修订再版。读者与作者的沟通交流也异常困难,在大多数读者眼中,作者是概念化的存在。而网络时代创作传播的开放与同步,使作者成为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可感可知的具体存在。读者可以第一时间把阅读感受反馈给作者,甚至可以与作者就作品内容进行讨论,作者会根据读者的意见调整人物设定、内容权重和情感走向,而通过读者互动影响到网文作者的,除了读者对于文本之内的观察,显然还有体量巨大的受众身上携带的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网文通过互联网与时代和社会产生了互文的关系;同时,网友或者粉丝也成为时代和社会在网络世界折射镜像过程中的媒介。以网络文学中常见的女性成长和美食主题作品为例,这两类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都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大众在精神追求和日常世俗这两个并驾齐驱的心理审美需求的表现,时代因素以及读者的互动反馈构成了网文独有的风景,社会热点的反射在网文中形成新的话题,读者和粉丝对附带着话题热度的文本又会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标记或注释,而在时代与作品、作者与读者同步互动的幕后担任导演的,则是网络文学的互文性和超文本性。文化消费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并不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套路,当一切吸引人的故事情节都被复仇、寻找金主、享受被爱、追逐权力等欲望叙事裹挟,成为一种模式,那么这种模式也必将逐渐失去自身的吸引力。网络文学以“去中心化”保持自身的解构特质,因为它并不深入社会现实进行思想深处的观照、反思和批判。这种削平深度模式的文本样式呈现出意义浅表化和平面化的特征,但不意味着它反对一切现实。它的数以亿计的读者是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的青年,假设不通过社会热点构建情感共同体,那么网文对于“代入感”的追求则无法实现。网络文学对社会话题的选用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这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德国戏剧理论家曼弗雷德·普菲斯特指出,互文性是后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后现代主义”与“互文性”是一对同义词。网络文学既具有后现代文化底色,又与技术迭代的时代症候关联紧密,因此网络文学在与社会彼此成像的过程中就体现为一种新的互文关系。这种互文性还不只是表现为后来者对前人在文本上的承袭性参照,甚至不仅仅指网文文本内部同时具有“可读性”和“可写性”之间的参照,而更应该体现为它作为媒介属性对于社会的参照与反映。例如女性向作品《还你六十年》(作者三水小草)中,通过女主人公池迟的电影处女作《跳舞的小象》这场“戏中戏”,所讨论的青少年成长、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问题都是当下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