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那里是天堂还是地狱,但那里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而我们一定要活下去……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沙尘暴毁了乔德一家的土地,迫使他们离开家乡。
他们用破铜烂铁拼装出一辆拖车,堆上所有家当,沿着六十六号公路,一路向西,前往传说中葡萄漫山遍野的天堂——加州。
在这趟三千公里的漫长旅程里,他们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有些事情很残酷、很痛苦,但也有些际遇是如此感动他们,令他们重燃活下去的信心。
汤姆是一个正直,善良,很率真的人,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即使付出代价也会去做,他不会为邪恶势力低头,这样的汤姆不止被家人所爱,更被我们这些读者所爱,尽管这个形象似乎有些理想化。
奶奶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固执,他天真,他可爱。我真的是爱死这个奶奶了,他的死让我难过了好久。
妈妈是这部小说里刻画的最传神的角色,尽管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但她是一家之主。
她有强大的气场去维护这个家的完整和尊严,同时她拥有超乎常人的接受苦难的能力,再大的灾难也无法击垮她,也就无法击垮这个家。
美国中部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浪,他们所梦想的仅仅是能够吃饱穿暖,能有自己的一个家,但这样的卑微的愿望也被无情的现实狠狠的撕碎。他们斗不过那些狡猾的资本家。
大资本家的狡猾与丑陋在这本书中显露无疑,而更深层次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这个制度是牺牲那些穷苦人的利益来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而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英国的圈地运动同样如此。
书中有段文字让人印象深刻:那些农场主把堆积如山的橙子和葡萄拿来烧掉,把很多猪活埋掉,为的就是保持住这些东西的价格,而有千千万万的流浪者却因为吃不到东西而饿死,连葡萄都变得愤怒了。
人物的刻画比起同类题材的小说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和智慧。
尤其是乔德太太,也许在我们读者眼中,乔德太太没有文化,只是典型的农家主妇,可是我们看到的却又不仅是一个只懂得照顾家人饮食起居的村妇形象,在家庭面临选择前,她以一己之力捍卫了家庭的完整性,甚至不惜武力也要保全自己的家庭,或许很多人在这一点上会觉得她有些不可理喻甚至是愚蠢。
在收容所面临去留时也是乔德太太扛起了家庭的大梁,带着家人走了出去,在采摘园时也是她选择了另觅他处。
虽然,我们都知道他们只是一步一步离死亡更近了,可是对于大多数未经历那种岁月的我们,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我们了解吗?
除了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他们还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们不够聪明,不懂的灵活变通,但他们已经尽力而为,尽了一切努力了,他们真的再没有活路了。
我无权对他们评价,更无权指责什么,只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对社会的控诉。
假如一个人为钱犯罪,那么这个人是有罪的;假如一个人为了面包犯罪,那么没人够资格审判他。
在不幸的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麻木不仁,是冷漠,是人性的自私。
我们口口声声的说着仁义道德,原来都是假话,都是骗人的把戏。
说到底我们不过是些假仁假义的玩意。
社会是有罪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社会和我们都是原罪。
我们的罪无可救赎,只是尽力在艰难世间找一条能够勉强容身的路,一路走下去,但求问心无愧。
书中的凯西和汤姆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凯西放弃了牧师的理想献身于,献身于理想,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解决民众的生存而不是传统的布道,然而他斗不过现实,被无情的警察以赤党为由杀死了。
汤姆听了凯西的讲述,在凯西被杀后杀死了警察最终追随凯西的脚步向现实抗争。作者没有讲述他的下文,因为不必多讲,知道凯西的就够了。
幸福从来都不是偶然得来的,她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抗争,一分的幸福需要一分的泪水,十分的幸福需要十升的鲜血,我们早该知道的。
主角一家是大萧条时期失去土地的农民,明明没做错什么、却要承受仿佛没有尽头的苦难,起码书的结尾,也没有给他们哪怕好一点的转机。
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有的人逃跑、有的人消亡,而大多数人在遭受一切后却还是选择苦笑着继续走下去。
现实生活中已经有足够多麻烦事了,不论是工作上的疲惫、和亲友的争吵,还是调休导致的连上七天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开心和烦恼。
这导致大家在选择娱乐或者文艺作品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偏好龙傲天玛丽苏异世界转生重生之夺回我的一切之流轻松痛快的类型,或者看一些猫猫狗狗哈基米哈基米的直白治愈。
可在当今时代,苦难终究是需要被面对的。
这是一部表达希望与反抗的作品,在时代的裹挟下,人们的情绪反应是如此的无力和渺小。
即便如此,生活再难也不要放弃自己。如同电影《岁月神偷》中当台风把房子毁得不像样,罗爸拼命护住屋顶,大风大雨中大喊道“最重要的是保住这个顶!”
也借用其中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人生,总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