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林正英的僵尸片,你应该了解的道教符箓

看过林正英主演的僵尸电影一定很熟悉英叔画符的场景。黄纸铺于桌上,毛笔粘上朱墨,笔走龙蛇,一张道符便完工了。道教符箓的诞生之初便吸收了汉字造型的诸多元素,并对其实行变形处理。而在变形处理过程中,对于书法的发展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道教画符挣脱了文字的束缚,以更为丰富的想象力重新组合文字,并在解构汉字的基础上重构字符及书写方式。这种趋势也带给了书法家在创作中新的感悟。符箓把文字想象为天空变化莫测的流云,进而又想象为天空的流星,这种想象的画面运用到书法里边,在今天我们就看到了开头说道了张三丰的“龙行大草”以及唐代张旭的“狂草”了。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东汉末期出现的道教符箓以及在其以后的各个朝代的变体,直接承续了占卜卦象的符号,并对唐代出现极具夸张,变形特质且具有飞动之势的狂草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张旭的狂草,体势千变万化,风格简逸重韵,富于浪漫气息,与道士画符十分相似。张旭的“狂草”有着十分大胆的超越性突破,章法构图上极富有想象力的,而其书写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字形变化之丰富,都已经达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符箓以中国书法为基础,而书法则吸收了符箓的独特的精神气质。两者相得益彰,自然天成。有人曾考证过古代题壁书法与道家符箓的关系,得出了题壁书法多以草书为之的原因。一是宗教美学的需要,二是中国毛笔蘸墨的书写形式适宜平面进行。而宗教美学的需要其实就是道教符箓形式对书家书写时产生了的潜意识影响。信奉道教或者道家思想的书家为了强化符箓在演示过程过程的神秘感,开始对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作出了大胆的变革,充分吸收了古代各种字体的特殊性写法,大胆的突破了字体笔画的常态化限制,融合并吸纳了同样来自民间的草书技法,创造出了寻常人难以辨认的独特文字符号。我们常常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景,对于一幅草书作品,看不懂的人经常会发出“像是画符一样”的评价。日常文字变形为道符的形势有很多种,但是主要以复文或者草写两种方式。这就不难理解有些人会发“像画符一样”的感慨。符箓和书法的一些相似性,让人们有了更为契合的意义共通空间。道教的符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势,以它独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让其在相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对现代书法的创新和传播具有启发作用。符箓中的突破束缚精神值得我们今天书法创作的借鉴。从本源上来说,符箓是来源于中国书法,有不同中国书法,两者相互影响,发展成为今天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参考文献;《书法的人文传播》《中国道教史》《道教与书法》《汉字民俗史》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