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杂志》封面年以后,专业电影刊物如雨后春笋,集中出现在北京与上海,并以上海为多,仅年出版的电影杂志就达20种以上。根据内容和形式,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各电影公司自办的,重在自我宣传的特刊类刊物,如《影戏杂志》《明星特刊》《长城特刊》《天一特刊》《晨星》《电影月报》等;一类是专事影片评论和介绍的专业刊物,多为剧作家、评论家主办,如《电影杂志》《银星》《影戏春秋》《影戏生活》等;还有一类是专登影坛轶事、明星趣闻的消遣性刊物,如《电声周刊》《银幕与摩登》《银画》等。今天介绍的这本期刊——年1月1日创刊于沪的《中国电影杂志》,属于第二类。《中国电影杂志》初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小八开本,年初至年初两年期间,共出版15期。伦德、周观、周友琳编辑,自第五期起改由郑漱芳编辑,中国电影杂志社出版发行,撰稿人有郑漱芳、陈趾青、周剑峰、陈大悲、黄嘉谟、晨光、爱华等。内容侧重于对国外影坛的报道,兼顾国内电影动态。其“志在以世界电影常识灌输于中国人,而同时又想把中国固有的文明籍银幕表现介绍到外国去”。《中国电影杂志》内文我们总结的《中国电影杂志》的“三高”体现在刊物装帧质量高、撰稿人电影素养高、文章内容见解高三个方面。装帧质量高该刊为画报性质的电影出版物,图片丰富,装帧尤为精美,开本阔大,为当时少见的八开本,且以重磅纸印刷,封面为彩印,装帧制版在那个年代均属一流。如此豪华的包装缘于其读者文化层次较高,因有不少外籍人士,全刊分为中文和英文两大部分。刊物的广告商也多为一流影院,如“卡尔登大剧院”“大光明电影院”等,另外,广州的“明珠”,香港的“新世界”等也刊发广告。故刊物的装帧质量自然要与高档影院相匹配,主要介绍这些影院即将上映的影片及相关影人、影事,如《好莱坞之今昔观》《德俄电影的非常作品》,以及刘别谦、格里菲斯、卓别林、西席·地密尔等著名影人照片、小传和导演作品剧照等。撰稿人电影素养高刊物因中西文对照的做法效果并不理想,于第五期改组,新任主编是一位年轻女性,叫郑漱芳,曾任职于广州明珠影画院,并有过几年做电影宣传的经验,女性做主编在当时的杂志界是绝无仅有的。郑漱芳甫一上任即大刀阔斧地寻求改革,将刊物的西文部分砍去,她认为中国电影“现在只宜增加肥料,努力去培植它,等到它将来由开花而结实而收获,然后施行宣传工作,劝销到外国去也未为晚。”她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世界电影常识灌输于中国人。”聚集在主编郑漱芳周围的一大批青年撰稿人,如黄嘉谟、高建华、聂光地、梁得所、黄天始、晨光、文宪等,均热爱电影,精通外语,更重要的是,他们看过大量的中外原著和影片,眼界开阔,底蕴丰厚,电影素养高,能从各个角度深入论述电影问题。如撰稿人黄嘉谟(-)既对电影有浓厚的兴趣,是积极的电影评论者,又是电影编剧、翻译家,是我国最早译介海明威小说的人,年即出版根据苏曼殊自传小说改编的剧本《断鸿零雁》,在电影期刊发表翻译文章《制片家的经验谈》,并根据外国报刊翻译或编译许多介绍外国电影、影星的文章,在三十年代又编写电影剧本《化身姑娘》《喜临门》等,发表的《硬性影片与软性影片》一文,首次提出软性电影理论。其在《中国电影杂志》发表文章有《评水上英雄影片》《关于影剧的吹毛求疵》《记占宁斯与刘别谦的新片》《观情海贞禽后》等。文章内容见解高正因刊物的主要撰稿人的文化精英身份,他们对电影有许多独到洞见,颇具功力。如《摄制西厢记的管见》《谈谈摄制古装片——看完了三国志影片有感而作》《托尔斯泰的生平及著复活的经过》《红字——作者、小说及电影》《国产影片平议》等。编译的《留声影片的反响》《有声电影的好莱坞》《影片奇景摄制法》《日新月异的美国影片》《年至年世界影片出产额之预判》等文章,及时介绍了世界影坛的最新
发展趋势,向民众“灌输世界电影常识”。《中国电影杂志》的许多文章敢言人之所未言,显示出年轻人破人云亦云之陈词滥调的勇气、锐气和朝气。如文宪的《影片译名的研究》,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作者回顾以前影院商人的做法:寻找一些英雄美人、鸳鸯蝴蝶、芳草幽兰及风流浪漫的一类名词,生擒活捉来用作影片译名,结果,你也吟风弄月,我也拈花惹草,使影片译名了无生气和特色。他介绍了中外译名的几种通行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周剑峰《关于说明书的讨论》一文,指出,电影说明书虽属小道,但因其通俗廉价、方便易用,故很受观众喜爱,发行量也很大,影响不可小觑。探讨了说明书应如何编制,以及影院商和制片方应怎样有效地利用说明书这一工具去宣传影片等问题。《中国电影杂志》因理论色彩较浓,缺乏娱乐性,在中国电影发展初期显得过于深刻和超前,难免曲高和寡,发行量长期徘徊在份左右。郑漱芳在刊物第15期《最后一页》中写道:“我虽不知这骄儿的寿命能够延长到几时,但与其做时代落伍者泯泯没没的生,不如就做一个牺牲者轰轰烈烈的死!”年2月1日,《中国电影杂志》出至第15期后停刊。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上海图书馆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年第一版。2.中国无声电影史,郦苏元、胡菊彬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年第一版。3.《在传统文脉与新思潮之间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赵轩,上海大学,年博士学位论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