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为《河边的错误》的影片在上映两天内票房突破亿,连续两天获得单日电影大满贯,给原本黯淡的影院带来了一阵生机。该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婆婆在河边被人杀害的离奇案件,偏见使得真相扭曲,令人崩溃:在那个年代,任何与大部分人行为不符的人都可能成为被害者。不论是幺四婆婆因疯子性癖而丧生,还是王宏因特殊的“师生恋”而丧命,抑或是许亮因“异装癖”被害,又或者小男孩因不同寻常的好奇心而丧生,偏见一直笼罩着这个案件。谁是真正的凶手?这个问题引发了无数的猜测,永远没有确凿的答案。
影片中,队长马哲数次接近真相,然而偏见就像河边的凶手,伤害了许多无辜的人。正如影片开头的一句小字所说:“人不能理解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了诸神那既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人们难以理解命运的真相,因此不断地用自己的偏见和认知去影响他人的命运,最终使得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偏见就像一个无知的孩子,能够欺骗所有人。它使人失去理智,包括自身。影片中的许亮,由于曾被警察错误定罪入狱八年,对警察充满了不信任,内心的偏见让他焦虑不安,时刻担心警察会再次冤枉他。当马哲告诉他案件正在调查时,他心灰意冷,选择了自杀。这种信任缺失的心态,使得许亮失去了逃脱死亡的机会。以偏见回应偏见,不会抵消,只会滋养它带来更多负能量。
偏见是一种情绪带动的主观看法。影片中的马哲,受到情绪的影响,一直执着地寻找真相,即使周围的人都选择相信错误的事实。情绪使人深陷谜题,难以自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常受到情绪的影响,会因为情绪的挑拨而产生强烈的负面偏见。比如在工作中,对于新来的主管,大家因为情绪的冲动,充满了负面偏见,甚至在主管还未到来时就开始猜测和议论。直到主管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大家才逐渐建立了信任。
人们总是很难承认自己的偏见,因为当事实与自身的思想相悖时,偏见会在心底里悄悄生根发芽。在影片中,马哲对“疯子”有着固定的偏见,即便没有确凿的证据,也一直坚信疯子就是凶手。这种认知失调现象会使人陷入偏执,最终导致错误的决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因为已有的观念而拒绝接受新的事实,使得偏见在心中扎根,最终形成了盲目的偏见。
偏见带着情绪的一隅之见。尼采在《曙光》中说过:“很多人看不到事实的本质。他们太迷信自己的情感,看待事物的时候拘泥在自己的成见和认识里。”偏见使人看不到真相,只能看到情感的一隅。当马哲面对小孩说“放心,马上就会抓到凶手”的时候,充满信心,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他的信心逐渐消失。情绪让我们深陷谜题中,难以自拔。我们总是因为情绪的驱使,相信自己的偏见,却因此错过了真相。
偏见,带着情绪,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狭隘视角。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从自己愿意听到的话,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事,将所有与自己观点相悖的声音排除在外,以保持认知的一致性。保持自己的观点并不是错,但是若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武器,指责别人的想法,那就变成了一种伤人的利器。用偏见建造自己的城堡,但不要用偏见侵犯别人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