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震云文学的底色是哲学

郑华国 http://m.39.net/pf/a_4305597.html

“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那是34年前刘震云短篇小说《塔铺》里的最后一句话。他一直都记得。

中国作家中,刘震云是触电最多的。不仅作品被改编得多,还亲自上阵出演角色。虽然镜头不多,刘震云最大的收获是发现电影对话的趣味,还接触到了不同的人,导演、演员、摄影师、搬道具的小伙子……

刘震云笑言,身边的每个人其实都是哲学家,他们思考世界的角度对自己有很多启发。

刘震云和新书《一日三秋》

有人评价他的新作《一日三秋》:刘震云首先是个哲学家,这是他的文学与众不同的根本原因。

倾听的力量

有一次,刘震云在荷兰一家图书馆交流,有位读者站起来说,读《我不是潘金莲》她从头到尾都在笑,唯有一个地方哭了,就是主人公李雪莲对世界上所有人说话都不被相信的时候,她开始对一头牛说。所有人都在取笑她,她只有说给牛听:你相不相信我不是一个坏女人,这个状到底告还是不告?刘震云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补了一句:她身边有第二头牛也在听,他叫刘震云。

我相信这是刘震云的常态,以牛的姿态和忠诚倾听。当李雪莲们的心事无处诉说时,他在倾听;当他把听到的肺腑之言通过文学告诉读者的时候,赢得更多的倾听。这是文学的力量,也是倾听的力量。

刘震云的朋友很多,与职业无关。他和卖水果的胖子成了朋友,胖子可以支使他帮忙挪水果箱,也会邀请他去水果摊后的大帐篷里尝尝刚出锅的饺子;他和钉鞋的湖北师傅成了朋友,师傅习惯戴着手套钉鞋,缝完拉链会反复用肥皂打磨,特别认真,让那份工作看上去有一种尊严感;装修房子,他又和卖石材的老赵成为朋友,老赵只跟他说心里话:“像我一个卖石头的,能有什么呀,就剩下心里话了。”

这让刘震云无比感动,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就像新作《一日三秋》,六叔给“我”絮絮叨叨讲那些画作的故事。六叔死后,所有的画被六婶一把火烧了。为了纪念和六叔的过往,“我”以记忆中六叔的画为母本,用故事描述出画里的延津。

为晚报读者寄语

过去写作,是觉得自己有话要说才写;现在,刘震云逐渐发现,作品中的人物要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每天的写作其实是在倾听,倾听使写作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荒诞比真实更真实

早期的小说就已暗示了刘震云后来的创作宗旨:白描现实人生,以写实的笔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