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么一刻,你遇到一个人,然后发现这个人好像从故事里走出来一样。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会觉得你身边的人,总是那么的相似,同事里的某个人,和大学宿舍里的舍友身影合在了一起。
又是否有那么一刻,你会觉得你自己,成为了曾经讨厌的那个人,或者曾经羡慕的那个人?
其实,故事里走出来的人也好,过去你熟悉的人也好,或者那个讨厌你的人也好,都是一个个“人物原型”。
荣格说过,不管多独特的人物,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整个人类历史来看,都不算新鲜,相似的人物,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得出现。
这样的人物形象,超越文化,存在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
甚至于有人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各种历史、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原型,加起来也不过几十种。
比如坎贝尔的《千面英雄》里,那个英雄,就是救世主原型。而救世主原型,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里最不可或缺的原型。
再比如普遍一点的,智者原型和老顽童原型,前者是《魔戒》里的甘道夫,后者是《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
而生活中比如学霸原型,正直警察原型,商人原型,农民原型等等,其实你都可以在电视剧中找到一个个相似却又不同的影子。
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如果你看的电影足够多,你会发现大部分人都差不多,都是那么几个角色。
同样的,如果你看过金庸的所有武侠,你也会发现里面很多人物其实也很像。
而站在一个创作者角度,就很有启发了,一个好故事的基础,就是一个个观众熟悉的原型。比如卢卡斯创作《星球大战》的时候,就用了这个办法,看起来这么多的种族,这么多的角色,其实本质还是那么几个原型的变种而已。
但是原型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降低了创作难度,坏处就是很难出一些出彩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毕竟原型早已进入了我们潜意识深处,你只是借用而已,至于角色深刻不深刻,那就得看你的功力。
除非,你再深入思考一层,原型的背后是什么?
是欲望,每一个人物原型背后,都是一团欲望的封装。欲望也是这个人物行动的原始动力,是这个人物和我们观众产生共情的秘密通道。
金庸先生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去把欲望给升华到极致,然后放到一个角色身上。
人的欲望是复杂的,所以人也是多种多样的,欲望被满足了是一种结局,没有被满足又是另一种结局。
满足了以后发现人生原来是虚无也是一种结局,未被满足后转化成另一种欲望也是一种结局。
有了这个视角以后,我们除了去找一个个角色的人物原型以外,还可以去探索他们身上的欲望是什么?
然后按照这样的人设,他们会怎么选择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就是角色和故事逻辑的合理性,很多电影,很多故事你看的很不舒服,就是因为逻辑不合理,欲望转变得毫无逻辑,突然就爱上了,突然就不爱了,突然就不想知道真相了?why?
很多优秀的小说家经常说,当你把背景设定好,把角色设计得足够丰满以后,故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作者只是一个记录者。
其实这个自然而然的背后,就是欲望和欲望的相互交织,最后谱写出一篇华丽的交响乐章。
而我们共情的时刻,往往是角色身上的欲望和我们身上的欲望重合的时候,当你发现你身边的某个谁,和电影里某个角色很像的时候,往往也是你看到的欲望很相似而已。
当你被某一个角色深深感动的时候,也许就是因为那个角色身上有你一样的欲望。
所以,很多时候,作为创作者去创作一个个角色也好,作为一个观众去感受一个个角色的命运也好,本质上我们都在探索欲望,继而探索人性。
也就是说,看电影看多了,故事听多了,也能理解他人,也能懂得人性。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