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接受记者采访。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20日电(记者宋宇晟李双南)随着《三体》的声名大振,刘慈欣在别人眼中的身份越来越多了。当面对媒体抛出的各种问题时,他时而扮演科学家,时而充当影评人,而更多时候提问者似乎把他当作一个能预测未来的人。对于这些问题,刘慈欣会略带迟疑地回应着,可一旦问题涉及科幻文学,他的语气就变得坚定起来。
19-20日,首届亚太科幻大会在北京举行。一向低调的中国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19日现身大会现场。在当晚参与这次大会颁奖环节前,他接受了媒体群访。
资料图: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在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仪式前签名。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科学家、影评人or未来预测者?
“您怎么看待新能源的发展现状?”“您如何看待漫威电影中‘灭霸’这个人物形象?”“您对人工智能未来走向是乐观还是悲观?”“您怎么看区块链?”
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都是提给刘慈欣的。虽然他给出的回应并不短,有时候甚至还有点冗长,但大刘往往会在回答的内容前面加上一句说明,然后把回答引向自己擅长的科幻文学领域。
比如,在回答“新能源”问题时,他说,“我离开电力系统已经快七八年了,这几年的电力系统,特别是能源系统的发展我不是太了解”。
对于“如何看待‘灭霸’”这个问题,他给出的答案是自己还没看过《复联3》,并顺便表达了一下自己对漫威电影“流水线”气息浓重的小小不满——他自称“一直不喜欢”漫威电影。“不能说讨厌,但确实不喜欢看。虽然漫威电影的特效质量都很高,有庞大的宇宙体系和大量IP,但总感觉他们所有电影都是一个生产线上很标准的流程生产出来的。”
面对区块链的问题,大刘显得兴味索然,只是说“这是个非常好的科幻题材”以及“刚刚遇到一个转行做区块链的科幻作家”。
而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刘慈欣直接亮明自己科幻作家的身份——“我们写科幻的其实不是做预测,我们是把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我能排列的可能性无非就是最好的可能性、不好不坏的可能性和最坏的”。
资料图:刘慈欣。中新网记者李卿摄
这十年,刘慈欣说自己“没有太多改变”
事实上,对于刘慈欣来说,年是可以被视为一个时间节点的年份——十年前,他至今最为人所熟知的科幻作品《三体》首次出版。这十年间,《三体》三部出版,作为作者的大刘也因此声名大振。三年前,他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此后,刘慈欣成了科幻圈内外炙手可热的名人,各种头衔加在他的名字前面。围绕《三体》打造的电影、游戏在之后的这几年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但刘慈欣自认并“没有太多改变”。“因为我现在无论从科幻创作理念来说,还是我的生活方式来说,都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改变。”
“我想写的还是那个样子的科幻小说。真要说改变,可能往后的写作会遇到障碍比较多一些。倒不是说非要超越《三体》,而是说一个作家要想写一本书肯定要找到一个兴奋点、很让人兴奋的想法。但自从《三体》之后,这种想法是比较困难的。”他说。
而生活方面,刘慈欣说,热闹只是在媒体上。“我居住的地方不是大都市。我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