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Wonder-WhiteBlood谷主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天,共读的是第本书——德国作家雷马克的作品《西线无战事》。《西线无战事》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在过去的一周中,我们跟随保罗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战场,他在战火纷飞中经历了生离和死别,最终还是被战争的阴霾彻底吞噬。
虽然身处和平时代,但保罗的悲剧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他人生中那些关于战争与和平、世界与位置、时代与个体的困境及冲突,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时刻警醒。
经由保罗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前线战场的真实面貌。
在这里,火光染红了天际,鲜血染红了大地。在炮弹爆炸、机枪扫射的巨响中,无数鲜活的生命前仆后继。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修罗场上,每分每秒都危机四伏,谁也无力决定何去何从,只能把生与死的概率问题交给命运。
伤员医院,医疗力量的极度匮乏让生命更加不堪一击。只要中弹,就很可能被截肢;只要恶化,就很可能被放弃治疗。
每一天,都有难以计数的鲜活生命在伤病中饱受折磨,在痛苦中丧失希望,在绝望中黯然陨落。
然而,战争的残酷不仅仅在于对肉体的伤害,更在于对精神的摧残。
上一刻还并肩作战的战友,下一刻就生死永诀。分在一个班的士兵,最后没有一个能够幸免于难。
炮火纷飞中,人类被迫被划归不同阵营,为了一份不知道由谁签署的文件,为了自己根本不了解的目的,不得不拼个你死我活。
为了保命,杀人变成一种需求,一种技能,甚至变成一种本能。人类渐渐泯灭了天性,化身恶魔、死神、杀人机器。
与此同时,个性、感情和思想的差别也被渐渐磨平。人们好像被回炉重塑,铸成一枚枚相同的硬币,正面刻着“士兵”,反面刻着“英勇”。
就这样,战争夺走了人们对世界的热爱,夺走了人们对文明、秩序、人性的信任,夺走了人们重回和平世界的勇气和能力,最终彻底麻木,彻底崩溃。
虽然雷马克声称自己的创作初衷并非控诉战争,但看到这一幕幕鲜血淋漓的人间惨剧,人们又怎能不心惊肉跳,怎能不大声控诉?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面临人口的匮乏、经济的倒退和文明的破坏。
虽然置身于和平的时代,但战争的伤痛,还烙印在心底深处;战争的阴霾,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深刻铭记,才能保持警惕,防微杜渐,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或许无力扭转乾坤,但我们可以将对和平的热爱铭刻心中,然后挺身投入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
去感受,去历练,去成长,在和平中成就更好的自己,也让自己去成就更稳固的和平。
除了肉体和精神的创伤,战争还夺走了保罗的“家”。
一开始,他渴望回家。到后来,他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与一切格格不入。到最后即便可以回家,他却再也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对于保罗来说,家不仅是一幢房子,更是一个身份,一个家庭,一种生活,以及一份稳定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或者不如说,“家”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先于保罗成长的一代人,比如卡特、加登、德特林,他们已经成家立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对于他们来说,战争不过是生活的一次暂停。只要熬到战争结束,他们就能回到原位,生活就能重回正轨。
可保罗和他的同学们却不同。在本该走进社会、走进职场、走进婚姻的年龄,他们却被驱使着走进战场。在那里,只有枪炮、杀戮和死亡。
渐渐地,他们掌握了在战争中杀戮和保命的方法,却丧失了在和平年代谋求生计、享受生活的能力。
而与社会的脱节,对平凡的陌生,以及对杀戮的麻木,更让他们失去了适应正常生活的信心,丧失了找回自己位置的勇气。
保罗不仅是一战中一名普通士兵,更是战争中“迷惘的一代”的缩影。他的迷惘不仅属于他自己,更属于那个群体,那个时代。
“迷惘”并不是那个时代的特产。无论哪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一段迷失自我的阶段。
而我们应该要做的,是从世界的丰富中汲取力量,用自己的力量丰富世界,让自己深深扎根到广大世界的土壤中去,确立自己的位置。
正如约翰·多恩的那句诗:“没有人能做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连接起整片大陆。”
人生中这么多珍贵的东西被掠夺一空,保罗却根本没有机会说不,因为这是时代为他做出的选择。
其实当初他之所以会和全班同学一起去报名参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康托列克的教唆,以及盲目主战的社会氛围所带来的道德绑架。
对于真正的战场,他们根本不了解。对于将要失去的一切,他们根本一无所知。对于即将面对的一切,他们也没有一点心理准备。
懵懵懂懂之中,时代不由分说席卷了他们的命运,替他们做出了人生的决定,并残酷地吞噬了他们的生命。
那么,面对时代的滚滚洪流,个体究竟应该怎样自处,才能既对时代有所贡献,又能对自己有所交代?
《楚辞》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屈原遭到放逐,在江边落魄游荡,容貌枯槁,面色憔悴。
一位渔父停下船来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了这步田地?”屈原便向他诉苦:“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夫微微一笑,一面摇桨,一面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表面上渔夫是说,水要是清澈,就用它洗洗帽子。水要是浑浊,那就用它洗洗脚吧。
但事实上,他是想告诉屈原,时代清明,就大展拳脚,时代混乱,就做好自己。顺势而为,才能在时代中如鱼得水,逍遥自在。
面对时代的激流,屈原选择了逆流而上,渔夫却主张顺势而为。逆流而上固然是一种勇气,顺势而为也同样是一种智慧。
逆流而上,一定会遇到湍急的漩涡,经历更多磨砺和考验,但坚持走下去,或许会抵达另一个彼岸,找到另一种意义。
顺势而为,也同样要谛听时代的变化,把握时代的流向,并在激流中寻找机遇,才能因势利导,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保罗的悲哀不仅是小小年纪就走上战场,更是在对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一种盲目的狂热怂恿着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面对时代的激流,是逆流而上,还是顺势而为,他没有机会判断,也没有能力抉择。因此越向前走,他只会越觉得幻灭,越觉得绝望。
保罗用自己的悲剧告诉我们,生命珍贵,活着不易。当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珍惜生活、热爱和平。
《西线无战事》的共读到这里就结束了,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一读原著,看一看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或许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下周我们将要共读的是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作品,在往期精读中,我们共读过他的《失明症漫记》。
下周,我们要推荐给大家的是它的续篇——《复明症漫记》。
《复明症漫记》
《失明症漫记》讲述的是失明的怪病迅速在一个城市里蔓延,人们都莫名陷入失明的故事。作者借此揭露了人性中的的卑污和丑恶。
《失明症漫记》完成10年后,萨拉马戈续写了那座曾经陷入地狱的城市故事。
在《复明症漫记》中,萨拉马戈继续用寓言为我们呈现出未来,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方式带领我们看清现实。
诺贝尔奖给萨拉马戈的颁奖词是:“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讽刺所讲述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让我们把握到变幻不定的现实。”
《复明症漫记》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期待下周的共读。
领读人:慕榕,心里有光,远方有灯,手中有笔。
主播:一凡,电台主持人。探索声音的温度,只愿温柔每个夜色阑珊。
执行主编:花梨
责编:顾奕俊
编辑:馬車夫斯基/安甜
图片:文中插图均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背景音乐:OhWonder-WhiteBlood
▼点击阅读原文打卡,继续读书第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