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小说与电影的对比分析记一

刚刚过去的这个电影贺岁档市场,最火的莫过于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了。网络和自媒体上关于《流浪地球》的书评、影评多于牛毛,有顶的,也有踩的。赞赏的人说他是中国科幻大剧的开山之作,认为电影达到或超越了美国好莱坞同类题材的水准,46亿人民币的票房,也证明这的确是一部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之作;贬低者则认为电影中众多的情节经不起推敲,甚至仅仅因为有吴京的出演而偏激地认为电影太“正能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也属正常。

翁老师似乎预料到了电影会有这样的热度,早在寒假开始之前就给孩子们布置了《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对照分析的作业。那么,孩子们是怎么认识这部火得一塌糊涂的电影和它的原著的呢?

周四上午的语文课,孩子们以PPT作业发表的形式,分组展示了自己的观点。果然一如既往的“深刻”、“专业”和“别具一格”啊!

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第一组:原著改编

至少从分析角度的多样性来看就已经有点“专业选手”的架势了

第二组:作品主题

开始有了观点交锋,少儿班熟悉的味道来了

Q1:小说和电影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Q2:更倾向于小说还是电影?

还有专家点评呢!

第三组:人物分析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从“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力度”、“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对人物情感的充实”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第四组:情节设置

剧情分析组的同学们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综合分析,论证了电影为什么要从“逃逸时代”切入、如何切入、如何达到效果,等科幻电影创作专业方面的观点。是不是够“专业”的啊?

第五组:作品环境

针对作品呈现的环境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孩子们也在自己认知的范围内进行了思考。

孩子们找到的科学bug(“找bug,这是我们的强项”)

第六组:电影宣传与推广

真没想到翁老师会要求孩子们从传播的角度去分析《流浪地球》。

12岁的孩子,懂什么叫宣传,什么叫推广吗?

不过,看了这组的几个大神级作者和她们的开头片,我就放心了

没错,我看到了最具少儿班特色的分析:生动有趣加上时不时冒一点对“现实”的“反抗”和“挑战”

各式宣传海报收集齐全,每张逐一评点,每条点评都有亮点

还有对宣传社会属性的认识呢

其实,上面的作业稿体现的仅仅是孩子们的思考的冰山一角。课堂上各种脑洞大开的激烈辩论、一篇篇不输于专业影评人的书评和影评(很遗憾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展现),都充分展现了孩子们对文学作品和电影的深入探究和深度思考。

不由得感叹,如此形式新颖、内容紧跟社会热点、思考深入透彻、思想火花四溅的语文课堂,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素质”教育吗?

为孩子们这样的语文课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