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白看电影改编中的语图关系以阿Q正传

北京看皮肤病的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电影电视的大规模普及大大拓展了图像的表现空间,让原本只能表现“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的图像进入时间领域,甚至“语图合一”,抢占文学生存空间。在这一忧虑下,中国学界展开了讨论。既有学者对图文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对现状进行阐释,也有学者以文学为本位,探讨图像时代下的文学出路问题。其中,日益呈现出跨媒介趋势的叙事学便成为了交叉研究的热点。从这一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兼具文学性与电影性的旁白,正是值得研究的重点对象。笔者多方查阅,发现虽已有研究者涉及文学改编中的语图关系,但数量不多,且没有就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故本文试从文学改编的典范之作——《阿Q正传》入手,通过其旁白的运用,探究文学作品的影像改编中语图关系之变化。年,由陈白尘先生编剧的《阿Q正传》被搬上荧幕,并荣获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此奖项极为不易,因为鲁迅曾在信中有言:“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和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小说为了突出讽刺效果,阿Q本人及其所遭遇的事件,均滑稽可鄙;但其作者叙事情境和中立的全知视角,使得文章呈现出一种夹叙夹议的风格,让读者得以在阿Q的丑态之外,多一份警醒和感喟。而在舞台或银幕上,观众能看到的只是阿Q的滑稽形象及其所作所为,只见其可笑,难明其可悲,也就难以达到作者预期的效果。编剧为了保留原作的严肃性,大量采用来自原文的旁白,对读者理解进行干预。从电影的效果来看,阿Q这个原本在舞台上极易流于滑稽的人物形象获得了专家的肯定,可以说,该改编获得了成功。而这样的成功与旁白的使用有何关系?旁白是在电影中如何达到干预效果?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本文选取《陈白尘文集》中收录的电影剧本进行分析,电影拍摄时受拍摄条件等原因有些许改动,并未计入在内。

从舞台到荧幕:去芜存菁的改编历程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屡经改编。在本文所讨论的电影改编之前,这篇文章曾被多次改编成戏剧作品搬上舞台,这些改编的不同方式和演出效果,为电影改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便对此进行梳理分析。根据邵伯周先生的整理,最早将《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剧本的是陈梦昭。他于年改编,此时《阿Q正传》正被文坛攻讦,故此本影响极大。但他因考虑舞台限制,删去了两章情节,省略了许多细节描写,使得原作的艺术性大打折扣,又可谓遗憾。第二个改编为话剧的是黄牧之,他于年在报刊上连载自己的改编之作,并首次加入鲁迅其它小说人物,鲁迅对这一做法表示了肯定。年,朱振声将其改编成三幕社会剧,具有时代特点,但因没有忠实于原著,失去了故事中心,演出效果并不理想,评论认为:阿Q“只不过是一个好玩的滑稽角色而已”。同年,上海出现了田汉改编的五幕剧和许幸之改编的六幕剧,都加入了鲁迅其它小说的人物情节,并编造了原著没有的情节,加强了戏剧性。但评论界仍然认为,阿Q的形象并未得到正确而充分的表现,他的微妙心理,即使演员已经尽力,也难以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年,陈白尘将原作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其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大量旁白再现了原文中的叙事人口吻,保留了鲁迅小说的讽刺风味,并且综合了之前改编作品中的可取之处,综合鲁迅小说其他情节人物,并在结尾处进行了升华,使得作品在生动形象的同时仍不失思想性。纵观改编历程,可以看出剧本对之前经验的吸取。尤其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