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了豆瓣第八,这才是他拿命拍出的片

有人说看《信条》像做听力题。看完一遍还似懂非懂,中间好想暂停、回放找出答案,却没有办法。只好到电影院二刷、三刷。但在Sir看来,真正需要回看的电影不是听力题,而是阅读题——每个字你都读得懂。但总有一层一层更深的意蕴,等待你去发现。前几天,Sir又陷进去了。给你一个画面,猜到了吗?Sir的私人放映室,不大,但每次回到这里都像打开了一个专属任意门,可以容纳下无限广阔的世界。电影就是这样。第一遍看,是故事。第二遍看,是感情。第三遍看,是被所有的细节、声影慢慢吸进去,像把主角的人生体验了一番。最后能够一遍一遍淘下来,怎么也看不够的,真的就是影史的金子了。今天,就从他说起。01斯皮曼,波兰钢琴家。28岁前,他的生活一切都刚刚好。老爹是个小提琴家,忠厚老实;老妈厨艺好得很。家里的小妹总爱黏着他,他说啥就是啥。二妹是律师,家里吵架她总是出来理清思路主持公道的那个。最头疼的是老弟,文艺青年一个,莎士比亚的诗信口拈来,上完大学暂时没工作。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在华沙市区的楼房里。爱情,本来也已经向他走来。她是个大提琴手,天天在电台里听他弹钢琴,缠着在电台工作的哥哥带她去看偶像。他看着她,嘴角带喜,这姑娘笑得真好看。可是除了他们俩,谁也感受不到浪漫的氛围。不信你看——爆炸四起,尘土飞扬,每个人都在慌忙逃窜。那是年。所有美好遇到战争,都被碾得粉碎。这一年,波兰成了希特勒进攻欧洲的第一站(也是二战的开端)。他从电台赶回家发现,家里已经乱成一团。妈妈紧张地收拾东西,张罗着要带孩子们搬家。他还不知道,从今天开始,过去生活的一切再也不可能复原了。仅4周,德军就占领了波兰首都,华沙。德军占领华沙后,一场更安静、更残忍的征服开始了。斯皮曼和其他犹太族人,都被打上了标签——一块绑在右手,印有六芒星的袖章。必须接受安排。随时可能被残忍地对待。很快,波兰全国戴袖章的人,都被集中到了华沙一块小地上。全国近1/4的人,被塞到华沙一块不到这个城市5%的区域。斯皮曼一家人也被赶了进来,住在没有卧室的一室一厅,只能睡厨房和客厅。他们看着窗外慢慢垒起的砖墙,不知所措。这群犹太人被分成两类:能干活和不能干活的。能干活的,派去东部集中营。不能的,塞进没有窗的火车。在家缝沙发套的妈妈,在工厂干起了废品回收。拉小提琴的父亲,弹钢琴的斯皮曼,读莎士比亚的老弟,成了工厂的搬运工。曾经母亲还会为“积蓄只剩20波币”焦虑哭。如今父亲却奢侈地花20波币买一颗糖。而那颗糖,成了斯皮曼和家人吃的最后一顿晚餐。没有窗的卡车,一批一批地把人运往“处置地”,也包括不再被需要的斯皮曼一家。要被送上车时,斯皮曼被当了德军狗腿的朋友拉了一把。父亲看着他,朝他招了招手,没敢出声。无言,永别。幸存下来的他,在工地上干过水泥工,当过厨房仓库管理员,住过旁边藏着手榴弹的壁炉、对面就是德军大本营的死寂民房、医院、废墟堆的阁楼……斯皮曼从未想过自己会经历这样的苦难。更没有想过自己能熬过这样的苦难。一条通往地狱之路。竟然还留有一道暗门。活下来,真的是一种幸运?02《钢琴家》,年至今最闪耀的电影之一,豆瓣TOP(57位),IMDbtop(37位)。年在奥斯卡金像奖7提3中,拿下影帝、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个奖项。于导演,所有的成就是电影最不值一提的部分。在世争议最大的电影大师之一波兰斯基最重要代表作——“我有一种感觉,我之前拍的所有电影都是为《钢琴家》做准备。如果要在我的墓碑刻上一部电影的名字,那就是《钢琴家》”。作为二战和犹太人屠杀的亲历者和导演,这是潜藏在他心里最大的结。《钢琴家》里的死,千形万状。有一个女人,Sir印象深刻。被流弹击中后背,她倏地一下软了腿,跪在地上,头埋在两腿间,以一种相当诡异的姿势死在了街边。斯尔曼逃跑期间,还趴在她左手边装死躲避迎面来巡逻的德兵。这个女人的死状,是波兰斯基在犹太隔离区亲眼所见。当年的他还小,被吓得不行,只能逃到最近房子的楼梯下躲着哭。隔离、分离、寄养,斯皮曼经历的一切,同样是波兰斯基的童年。6岁,躺在防空洞的母亲怀里,戴着薄纱做防毒面具,一家人没有余粮,只有一瓶腌菜。8岁,从铁丝网一个被绞开的洞逃出去,才侥幸活命。母亲死在犹太集中营,父亲幸存,战后才重聚。成年后的波兰斯基,身上总有种焦虑和漂泊感。他知道,自己死之前,一定要拍这样一部电影,但无数的剧本递过来,他都觉得不对。这期间,他还拒绝了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豆瓣top第8位)的执导邀请,理由只一个:它并非全部真实。他要拍的电影,得对得起那段历史,对得起他死去的亲人和族人。怎么做,诚实。我想重构童年时的记忆,另外,与真实保持尽量近的距离对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不想拍一部好莱坞电影。《时光网》直到有一天,波兰钢琴名家瓦拉蒂斯洛·斯皮曼的自传小说《死亡城市》(解禁后重命名为《钢琴师》)出现。全本读完,他心里的那面钟响了。是它了。斯皮曼本人回忆起那段时光时,笔触平静,不偏不倚。作为受害者,全篇甚至没有一个感叹号。他笔下,全是一个个句号定音的冷冷现实。斯皮曼曾试图在隔离区墙角救一个外出觅食回来的孩子,那个孩子正在被打。“等我把那孩子拉过来的时候,他已经死了。他的脊梁骨被打碎了。”

住在隔离区的斯皮曼一家听到都会心里一抖的汽车声,碾过刚刚被德军戏耍而死者的尸体。

“汽车轧尸体时轻轻摇晃着,好像走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

以及隔离区随处可见的孩子尸体。

“孩子们是被德国人用一种常用的方法杀害的:他们抓住孩子们的腿,把他们的头猛地撞到墙上。”两个受害者,一人以文字,一人以画面,合力铺就一场无声又冷静的指控。冷酷而精确。在《钢琴家》里,你会看到一个复杂的世界。一个人被降格为昆虫的人间。犹太隔离区。警察局门口,有个抱着粥的女人经过,被乞丐扑抢,粥洒在地。女人奋力高喊,“帮帮我”。求救了两次,只换来路边看热闹路人的两次冷漠回头。前头的热闹比这更好看,犹太警察在抓不老实的犹太人。斯皮曼逃出之后,在波兰友人的帮助下辗转躲到了居民楼里,活得小心翼翼。结果因为打碎盘子被发现,一个波兰女人像发现了罪犯一样愤怒惊恐。电影最后的华彩,一个穿着笔挺的德国军官霍森菲德(请记住这位善良军官的名字)言辞礼貌,面对斯皮曼钢琴声里的挑衅和热血也不动怒,几次为他提供食物和避寒的衣服。

△其他德国军官在和犹太人说话的时候,使用的是非正式用语的“你”(“du”,等等,正常语境里不能和成年陌生人这么说);而霍森菲德用的是更加礼貌的正式用语(“Sie”)(资料来源时光网)

他和曾在工地泄愤一样抽打斯皮曼的德国军官,又何尝不是同一阵营。最后差点吃枪子儿的斯皮曼,披着德国军官的衣服,被质问为什么穿着它。他说。我冷。—这件鬼外套是怎么回事?—我很冷再看《钢琴家》才发现,它的白描暴露了战争的第二层残忍,是对人性的碾压,和人性在绝境下的幸存。善恶好坏,被战争的“敌我”粗暴划分。在战争的阴影下,我们无法坦然赞美善,也无法凶狠地诅咒恶。我们在犹豫。03波兰斯基诚实地面对了这次历史。在拍摄时,他特意嘱咐摄影导演帕维尔·艾德曼,拍这部电影,只有一个原则。没有导演感,看不到摄影机。我想避开那些我通常非常喜爱的东西,去做潜藏在中心角色肩头好奇的观察者。我只是想要它就那样发生,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进行。那是一个逐渐变成地狱的过程。《当代电影》

电影里的人生:波兰斯基访谈(文/詹姆斯·格林伯格,译/沈文烨)尽管克制和冷静,Sir依然在重刷后,发现了一些波兰斯基一闪而过的私心。华沙圣十字教堂外,有个耶稣受难雕像:他背负着十字架,抬手,欲往前走着。Sir并不想深究耶稣和犹太教的关系,正受难的耶稣手指的,是方向。它出现了四次。在电影刚开头的波兰纪录片里,它完好无损。手指向的前方。是乌泱泱分不清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的人群。第二次出现,是在德军入侵波兰后,队伍整齐,一列列地迈入这座城市,顺着耶稣指引的方向。注意,耶稣身后的城市,越来越残破。第三次。波兰人在苏联支持下反击,到处都是战火留下的废墟。彼时耶稣身后的城市,像一个个张着大口的恐怖骷髅头。第四次,德军撤退后。冰雪似乎消融了战火,而耶稣雕像,也倒下了。手指向的正是斯皮曼的隐藏的方向。Sir觉得,这里藏着波兰斯基的私心。这方向,代表着希望。斯皮曼是波兰的希望,《钢琴家》也是。越到后期,斯皮曼蓬头垢面,头发长了,胡子密了,越看越像背负十字架的他。四处奔波,身上能起一圈泥腻子。为什么他是希望?Sir没法让你看了。只能让你听。斯皮曼是钢琴家。他尤其喜欢肖邦的钢琴曲。电影中四次弹奏,都是肖邦的作品。肖邦,也是波兰人。他的乐曲几乎都是平淡舒缓,却隐含深思。德国音乐家舒曼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颠沛流离最终活下来的斯皮曼何尝不是。在电台演奏和无法出声只能在空气里弹的他,弹奏的是《夜曲》。在胜利后,他弹奏的是振奋的《波兰舞曲》。而在面对德国军官时,他弹的是《G小调第一叙事曲》。弹奏前,他有点犹豫。因为他担心这首曲子会惹怒对面这个也会弹钢琴的人。这首曲子,循序渐进,从缓到急,像是苦难里的人从觉醒到反抗。关于他的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g小调叙事曲》(作品23),许多肖邦的研究者都认为是在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写作的。《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叙述十四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百度百科那个画面多美。远处是废墟和炮火,钢琴声越来越流畅,越来越激昂。除开听,《钢琴家》好多画面都难忘。尤其这一幕。他从睡梦中醒来,周围好安静。不再是曾经只能听着入眠和起床的枪炮声,而是琴声。他一抬头。看见一张饭桌,桌上一瓶插在清水里的玫瑰。还看到了在拉着大提琴的爱人。这一切是真实还是梦?是天堂还是人间?他已经不敢相信。一个人啊,没有一张能放稳花瓶的餐桌。没有一个能让他恒久注视的人。他没有希望。春天的太阳正在徐徐落下,射出粉红色的余晖,照在锌皮屋顶上;一群白鸽飞过蓝天;一阵丁香花的芳香从附近的萨克逊花园飘过聚居区的高墙,飘进我们这些被罚进地狱的人住的地方。《钢琴师》我们不能再这样绝望。对于《钢琴家》这样的作品,重刷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尊重。它永远不只有故事这一层。它的画面、音乐、构图,像一层又一层无色的泥浆,包裹住人物,包裹住电影。你可以用特技去增强故事和人物,而不是用来表现追车和爆炸。《新京报》

波兰斯基专访:好莱坞太想卖给年轻人了而只有重刷,总刷,才能看到醇厚的内瓤。说实话,没能在电影院看《钢琴家》,是一种遗憾。《钢琴家》留下的深邃。但愿我们能了解多一点。不放过电影的任何一次震撼——让餐桌上的那瓶蔷薇,开出最鲜艳的颜色;让主角在危墙前的茕茕孑立,还原出悲壮的对照;让琴声流淌极致细腻,让炮火轰鸣就在耳畔……画面和音乐的合力创造那种包裹感,换成电脑或者平板,冲击感会少一半。

感谢极米家用智能投影,为爱电影的你我再造一个家庭电影院。

很多毒饭对极米应该并不陌生。它终结了投影行业被外资品牌称霸十多年的局面,成为中国投影市场颠覆者,妥妥国货之光。极米靠对产品的极致打磨,不断创新,用黑科技和好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如今已是众多电影爱好者和品质生活家们的幸福标配。Sir被安利好久,这次终于用上了。爽。一台极米,一张沙发,一个人沉浸在电影的世界,感受每一次重刷后的欣喜和震撼。好的电影扩展了生命的宽度,让我们能在有限时间里感受世间百态。而彼此不同的人生,又让同一部电影变得与众不同。为此,Sir和极米共同推出“宅家电影趴”活动。戳“阅读原文”,从“人生必看的部大电影”里选出独属于你的“电影人生”片单,看看你现在是什么段位。(“绝对话语权之无双电影懂王”这种小皇冠不晒也罢)生成结果并分享到票圈,谁能进入人气影评人榜,就有机会获得宅家电影趴锦鲤大礼包。极米果然贴心。吃、喝、玩、乐、躺、看电影全包。第一名将独享以下所有奖品。造作沙发1套、极米家用智能投影Z6X1台、元气森林气泡水全年礼包1份(瓶)、长隆海洋世界1日游双人门票1份、SK2前男友面膜套装1份、旺旺巨型零食礼包1份、极米MOVIN果冻包1份、钟薛高套装1份、拉面说缤纷组合3盒装1份、李子柒螺蛳粉3袋装1份、极米HDMI高清数据线1根。运气稍差的也别担心,榜单前10的都有奖。第二名:元气森林气泡水全年礼包1份(瓶)第三名:长隆海洋世界1日游双人门票1份第四名:SK2前男友面膜套装1份第五名:旺旺巨型零食礼包1份第六名:极米MOVIN果冻包1份第七名:钟薛高套装1份第八名:拉面说缤纷组合3盒装1份第九名:李子柒螺蛳粉3袋装1份第十名:极米HDMI高清数据线1根这还不止。后天(9月20日),极米还加场送礼。极米投影1元秒杀、5折优惠,还有造作沙发、switch游戏机盲盒礼包等各种福利应有尽有。不想错过的建议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