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小说阅读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受制于文学阅读经验积累不足、审美鉴赏能力不强等因素,考生在做小说阅读题时,往往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版)》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如下要求:“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一篇小说是一个完整的话语系统,作品的各部分、各要素构成一个富有生气的有机整体,阅读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否则就会割裂甚至歪曲作品的意义。因此,在小说阅读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提升阅读的整体意识,尤为重要。
小说阅读的整体意识,首先是指阅读时要着眼全局,在弄清时、地、人、事等要素的前提下,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品脉络。例如,在阅读老舍小说《有声电影》(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时,通观全文之后,可梳理出如下情节:二姐本不想去看有声电影——为开开眼而邀请众多亲戚——耗时许久才到达影院——谈去留、找座让座、论家事——回家后议有声电影。全篇以时间为序,为读者呈现的是一次看电影的完整过程。明确文本的行文思路后,即可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全局性的感知,这就使得进一步细读文本、挖掘小说意蕴成为可能。
其次,要注意文本内容各部分之间的纵向、横向关联,整合各方面信息,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篇小说的各部分内容都是动态的、富有生机的,往往具有互文性,彼此生发、影响、渗透、补充,有着种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具有隐秘性,需要在阅读中积极揭示。比如,《有声电影》中,二姥姥在电影院谈起自己的后事时,说“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堆童儿!”她对于自己死后要去的世界确信无疑。作为年青一代的小顺来到电影院,嫌里面黑洞洞的,认为“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他们的迷信、愚昧,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如二姐对有声电影的先入之见、看电影时拖沓懒散没有时间观念、找座让座时时的家庭伦理和不讲公德等,共同绘织出一幅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人情世态图。当然,在探寻小说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时,离不开分析形象、涵泳语言、玩味手法等,局部探究与整体把握是密不可分的。
最后,小说阅读的整体意识还表现在对作品主题的挖掘提炼和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正确认识上。优秀的小说作品,往往主旨深刻、内蕴丰厚,经得起多元解读。在平时的小说阅读训练中,要培养、提高自主意识,实现个性化阅读,从而获得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同。需要指出的是,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一旦错位,可能会导致做题出现重大偏差。换言之,对小说主题的正确解读,是做对题目的前提和保证。设想一下,考生读完《有声电影》后,如果没有读出作者批判麻木愚昧、抱残守旧的国民性这一创作意图,那么,做题时势必就会失去依据。所以,在做小说阅读题时,一定要遵循“先读文,再做题”的原则,力求在整体理解文章意蕴的基础上再去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