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效大片这个领域,中国一直都有很大的市场,而“制片”们虽然不差钱,但是技术方面总是不过关。除了技术,在叙事方面也有很大问题,不必电影排头兵好莱坞,他们总是能利用先进的技术讲好故事。
现在好莱坞主动找上门,带着他们的项目和团队,与中国导演合作特效大片,还真有种受到重视与肯定的感觉。关于这次合作,得从下面这个小插曲说起。
中国人为长城的宏伟感到自豪,小学生都听说过,从月球上看向地球,长城是唯一能看到的人类建筑。当然,这个说法现在已被证实是假的了。但是即便是真的,绝大多数人也没有机会到那上面去感受这雄伟的一刻,不过坐在飞机上看就相对简单一些了。传奇影业的老板、制片人托马斯·图尔只因为偶然间在飞机上俯瞰了一眼,便深受触动,想要拍一部以“长城”为背景的故事。于是就有了这部张艺谋执导的《长城》。
这家专于制作特效与怪兽电影的美国独立制片公司,成绩单上赫然写有蝙蝠侠系列、《盗梦空间》、《哥斯拉》、《环太平》等作品。所以在长城上,他们想鼓捣出的肯定不是“孟姜女哭长城”这样的苦情文艺片,更不会对“万里长城永不倒”之类的民族气概感兴趣。还是回到他们擅长的领域,一定要有怪兽才玩得转。
好莱坞从世界各地搜刮素材和资源拍摄电影并不稀奇,但是邀请一位中国导演来执导魔幻大片,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中国和好莱坞的合作虽然有些年头了,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导演负责完全由好莱坞主导的电影项目的情况,吴宇森、徐克等曾经进入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发展的导演除外,而且他们在那里是拍自己擅长领域内的电影。
《长城》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好莱坞在内地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视觉特效大片。虽然张艺谋电影的视觉性非常突出,但多数体现在色彩、构图、人海战术上。大量依靠电脑特效的打怪兽电影,他也是第一次执导。
中国电影人一直希望能在这个类型上取得成就,几乎每部特效电影都宣称请来了《指环王》、《阿凡达》、《》、《复仇者联盟》等电影的特效团队鼎力相助或全盘操刀,然而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
最常见的中美合拍片,多数是国内公司投钱,然后再选出一两位为中国市场“特供”的演员参演,这就是我们在《钢铁侠Ⅲ》里看到的王学圻、范冰冰,《变形金刚Ⅳ》里看到的韩庚。想要以此学习制作经验,真有点天方夜谭。
所以,传奇影业选中一直深居内地拍片的老谋子执导《长城》,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合拍片模式。严格来说,《长城》就是一部标准好莱坞工业体系下制作出来的电影。剧本开发、美术服装、特效制作等大多数环节都是由分工极为细致、专业的好莱坞负责。
比如工业光魔主导了最为重要的视觉特效的工作,新西兰的维塔工作室则负责设计武器、盔甲和怪兽。在中美合拍片项目逐年增加、国产特效大片艰难探索的情况下,《长城》是一个新尝试。
《长城》成为引领中美合拍片新模式的起点,这正是大家所期待的。除了老谋子,是否还有其他导演能引起好莱坞的兴趣,成为科幻魔幻类电影的主导?也正是未来希望看到的。老实说,抢着尝鲜的人很多,有创造力的很少,一直有创造力的就更少了。
所以艺术这东西也挺残酷,很多东西不能苛求。张艺谋个人的电影美学被好莱坞看中,这对他是种考验,事实上,离所谓的中国电影走出去或者说国产特效电影雄起还差很远。
老谋子的变与不变
国内观众早就对老谋子那套依靠色彩和人力支撑的视觉意象感到审美疲劳,他自己近年来也在刻意规避这些元素,或者说应用得更巧妙一些,就像他早年在文艺片中的创造性发挥。《归来》中便可以看到他回归到过去的单一性叙事,并且尽量避免了对色彩的突出使用。虽然对于外界的批评,老谋子一直处之泰然,不做回应,但在个人电影美学上,他其实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遗憾的是,多数以失败告终。
《长城》可以看作是老谋子进入商业片领域十多年之后,一次新的突破可能。一方面,这部影片的故事里有非常适合他发挥个人美学癖好的空间,另一方面,又有非常专业的特效团队提供支撑,来实现他的视觉想象。他现在所做的,正是国内很多同行梦寐以求的事情。
尽管老谋子的名声很大,但是据说传奇影业的高层起初对他并不放心。他们询问了北京传奇东方影业的CEO罗异,老谋子是否执导过这么大的片子。毫无疑问,罗异搬出了奥运会开幕式——的确,还有什么电影项目比这更大吗?
传奇的高层当然不会仅仅因为奥运会开幕式就选定老谋子执导此片,虽然不知道具体选导演的过程,但是,倒推原因,也并不是无迹可寻。看看《长城》的故事:发生在古代的战争,只不过对垒的队伍变成了人类和怪兽饕餮。但不管怎样,打仗就要讲战术、耍兵器、投人力,这里面有哪一个不是老谋子擅长把玩的?
无论如何诟病《英雄》的故事和思想,它对古代战争和武侠的颠覆性想像,都堪称是经典。关于老谋子的电影美学特征,随便从大街上抓个入门级影迷,都能告诉你带点讽刺意味的评语,总结来说就是八个字:“红红火火,人人人人”。但这些元素应用得好的话,也可以成为商业大片里的作者标签。
华语电影的这三十年,见证了老谋子打头阵开启的两个重要电影时期。年的《红高粱》,以艳丽的红色意象,打开了民族反思与现实写照并行的电影之路;年的《英雄》,则是在鲜明色彩基础上,以威慑人心的密集战术,打开华语电影商业大片的时代。
《长城》恰好站在了一个新的节点上——中美合拍片的新尝试。好莱坞团队可以提供工业化的专业制作水准,但并不能保证电影叙事层面能够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就是老谋子面临的考题,也是华语特效大片多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叙事上的短板,在文艺片中还可以被隐藏起来,但到了商业类型片里,则难以逃遁。老谋子拍完《红高粱》之后,便做了首次商业上的尝试。拍摄了反恐影片《代号美洲豹》,情节简单,毫无特色,没有了标志性的影像风格,拙劣的叙事暴露无遗。后来的《英雄》,意外地在形式上取得突破,但后来的商业作品,无一例外都败在了叙事或不伦不类地影像风格上。
某种程度上,《长城》跟《英雄》比较接近,可以发挥老谋子在视觉叙事上的长处。镇守长城的无影禁军分为熊、虎、鹿、鹰、鹤五个作战队伍,正好合了他在色彩上做文章的传统,也有排兵布阵的设计空间。饕餮围城形成的排山倒海之势,比起简单的人海战术,更有视觉冲击力。
作者导演与商业体制的合作,是好莱坞制片体系的特点之-。他们让商业电影镀上个人特色,避免过分俗套化。对老谋子而言,《长城》正是这样的一次机遇,尝试更专业化、工业化地把自己身上的作者属性与商业属性结合,尝试技术应用与美学主张的互相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