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电子书文件夹上面的名字“玛格丽特·杜拉斯”,我表示很陌生,不知道这位作者是谁?当我点开目录浏览具体的小说名字时,我发现其中有一本《中国北方的情人》,我心里猜想,难道这位作家和中国有关系?
再逐一查阅小说目录,我又找到了一个熟悉名字——《广岛之恋》,不过,这本书我也没看过,即便是被拍成电影,我同样没有看过。但《广岛之恋》这部年拍摄的电影,那是鼎鼎有名的。年,获得过第1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年获得过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年获得了第14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的联合国奖。
当我看到《情人》这个熟悉的名字时,我是突然灵感来临,这是不是梁家辉主演的《情人》电影的原著小说?我打开小说,读了几行,我觉得晦涩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绝望。说句实在话,我差点想放弃继续阅读。
我耐着性子继续读了下去,也大致明白了《情人》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位在殖民地柬埔寨生活的15岁法国少女在湄公河乘船时与一位比她大12岁的华裔男子邂逅并一见钟情;虽然这段情缘在文字下表现得很美,但实际上却是充满了放肆的欲望与痛苦的绝望。
少女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怪异扭曲的家庭中。淳朴的母亲溺爱大儿子,但大儿子却是残暴丑陋、乖戾好赌;少女的二哥虽然善良向上,却在盛年死去,少女本身也得不到母亲的关爱,虽然还不知享乐为何物却也滋生了欲望。
可以看到,爱欲的郁积,是少女现实生活中不满情绪日积月累的一种转化。而她无视一切的纵情纵欲,显然是冲破家庭牵绊的一种排遣,是心理焦灼的一种释放。
华裔男子家底殷实,他的父亲是控制着殖民地广大居民不动产,不但独断专行还把财权牢牢抓住;他从巴黎赶回来,为母亲奔丧,然而在家庭中依然郁郁寡欢,借着猎艳寻找精神寄托。
但这段感情终究还是一段感伤绝望的爱情。少女不能战胜肤色和民族的偏见,不得不离开柬埔寨回到巴黎定居。男子也挣脱不了几千年封建礼教的羁绊,不得不尊从父母之命,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了。
尽管这样,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还在《情人》里写道:“我们是情人,我们不能停止相爱。”她认为一生都在追求爱情,却从不奢谈“幸福”,她还认为幸福是无法达到,极其神秘的。可这并不妨碍她依然行走在抵达幸福的路上。
杜拉斯在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虽然这是一部明显的自传体小说,但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就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作者的家庭生活和殖民地生活的大篇幅加入,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这都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如果不是出生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家庭,“我”是不会出头露面的,更不会为了钱而和中国情人来往。也许“我”最后也爱上了中国情人,但事情的开始不是为了爱情。
实际上,玛格丽特·杜拉斯真有一位中国北方的情人——李云泰。因此,在《情人》里,她回忆道:“当他头天晚上邀请她来这里的时候,她就立即满口答应了……她觉得她似乎被慢慢地举了起来,腾云驾雾,被带到一个极乐的世界……”
事实上,杜拉斯的情欲要比15岁来得更早。她在《中国北方的情人》中袒露,在遇见李云泰之前,她和她的二哥保尔曾有一段畸形又温暖的感情,她从保尔那里完成了情欲的启蒙。
看电影时,你会沉迷于梁家辉的裸身演出,毕竟,梁家辉的身材的确不错。其实在那个年代这部影片大多数人是把他当成三级片来看。
然而《情人》这本小说和大部分传统小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的故事主线,和华人的情欲纠葛根本不是书中唯一的中心。她的孤独,对于家庭,母亲的憎恨和怜悯,对于哥哥的仇恨,对于这个殖民地生活环境,甚至对于自己的厌恶都是故事的重点。
严格来说这本书意识流风格并不十分明显,但是这才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杜拉斯非常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在语言表达上堪称完美。
如果你是习惯看传统内容比如说需要清晰的故事情节和逻辑的话,这本书开始是很难读进去的。很多人一提到情人就把文章开头的那句引为经典,但是我个人觉得很多人貌似都没有看懂杜拉斯写作真正厉害的地方。
王道乾老师的翻译,其文字也是简直美极了。
杜拉斯把故事的情节,包括时间,人物,关系等等全部打碎。然后用自己特有的写作手法把情感和意识流融入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故事内容里。在杜拉斯笔下的无论是帽子,房子,鞋子,天空,夜晚,河流都是和人物一样有复杂感情的,这些感情线是无序的,不需要刻意梳理,杜拉斯让它们自然地相互影响,互相牵制。慢慢地形成一个故事的整体,表达心中充满肉欲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