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启风雷一筹大展登云志,
雄风惊日月十载自能弄海潮。
村里好不容易出了个大学生,是光宗耀祖的事,在农村是全村人的喜事,人们说这是万里挑一,一万个人里才会出一个大学生。
阿工父母为庆贺,办起了升学宴,准备各式各样的荤菜,每桌都有一只“鲤鱼”,意味着鲤鱼跃龙门,希望家中少年前程似锦。晚上请了放电影的在家门口放了一场电影大家免费看。请了小学的刘平和陈柱老师。酒席上两位老师坐首席,都很高兴,能够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每人都开怀畅饮。
阿工舅舅家的几个表哥喝的尽兴,红着红红的脸对阿工说,以后发达了可不能忘记我们,你是我们沈家的秧苗。阿工连说不会不会,苟富贵,勿相忘,我的根在农村,不会忘本的。
要开学了,阿工父亲很想送阿工去报到,一辈子围着家里几亩地转,没出过远门,顺便也想去看看大城市的大学是什么样子。但船票太贵,一张船票要五十多元,一个人一来一回要一百多。
好在坐船可以直达江城市,中间不用转船。为了节约钱,家里决定大人不送到学校了。只送到江对面的川江市大轮码头上船,下船后阿工自己挑东西去找学校在码头接船的人。
对于从来没有出过远路的阿工来说,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就一个人去,父母亲还是很不放心,坐五天的船,连个伴也没有。
一大早,阿工父亲挑着担子,一头是两床棉絮,一头是木箱子,送阿工来到江对面的川江市船码头。
好巧不巧,远远的看着一个中年男人也挑着棉絮箱子后面跟着个小伙子往这边来。
“师傅,你这是坐船去哪里?”
“江城市,娃儿去读大学。”
“哪个学校?”阿工父亲问。
缘份就是这么奇妙的事,这个小伙子叫李智,读的学校专业和阿工一样的,高中是地区高中毕业,家里和阿工是同一个镇子的。阿工忽然想起来了,这么巧,李智估计就是初中时作文竞赛《自卑与自负》得一等奖后来去地区高中念书的那个同学。
李智也是一个人去,家里为了节约路费也不送。
阿工父亲非常高兴,找到个结伴同行的,还是同学校同专业的同学,这下放心了。
轮船经过三峡,高中课本上描述的神女峯若隐若现,阿工仔细分辨那块高耸的石头,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栩栩如生,确实非常像一个妙龄女子在等待情郎回家。虽然故事有可能是编的,可这石头长成这样也是要几千年才成形的了的。岸两边高山耸立,正如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诗:
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
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
星河好夜间清佩,云雨旧时带异香。
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眸就楚襄王。
船到了葛洲坝,从3号船闸过闸,慢慢地进入船闸,闸门缓慢关闭,巨大的轮船就像是被装进了一个大澡盆,江水迅速往外排,船只慢慢在下降,两侧漏出被江水浸泡的混凝土墙壁,就像是电影《加勒比海盗》中演的海底一样。待水面与下游水面平行,另一侧的闸门缓缓打开,游轮驶过船闸,进入下游。
图片
游轮过船闸,非常平缓,场面壮观,大家纷纷出仓驻足观看。
第一次携身带着三百元巨款出远门,阿工在船上非常谨慎,生怕把钱弄丢了,除了在船舷看一下风景,大部分时间在床上待着看小说,只到吃饭的时候去打开水泡方便面吃。同房间有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三岁多的女儿回江城市娘家,问阿工:
“你们两天天吃方便面,吃的累(ni)不累(ni)?”
“不累不累,吃面怎么会累。”阿工答到。以前没吃过方便面,阿工觉得非常好吃。
“你是问我们腻不腻吧,不腻,我们是穷学生,很少吃的到泡面,面很好吃。”李智听出了方言的腻和累发音有点相似。
年轻妈妈要女儿在船房间空地处表演学到的儿歌,跳起舞蹈,大家都热情鼓掌,小女孩非常大方的表演。五天时间在欢快声中一晃就过去了。
到了目的地,轮船靠岸,一群挑夫上船拉生意。
“帮着挑下船,一包烟钱的事。”挑夫们边走边招呼着说。
看着轮船连着岸边的长长的狭窄的跳板,还一晃一晃的,阿工有点心虚。第一次走这软跳板,还担着担子。
“要不,给他们挑吧?一包烟的钱。”阿工和李智商量说。
“你知道是什么烟勒?要是中华红塔山的烟呢?上十块呢!”李智否决了这个提议,说:“你要是不敢挑,我先挑下岸去回头来接你帮你挑。”李智高中三年在地区中学上学,来来往往也是坐轮船,经验比阿工丰富。
晃晃悠悠的把担子挑下了船,下船的码头离接人的广场还有一段距离。哼哧哼哧的终于看到了学校在码头广场的接待点,小红帽们把东西接过来放在车上乘车去学校。
第一次到省会城市,街道好宽,路上车好多,不过更多的是骑自行车的人,密密麻麻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喧嚣热闹。商场里陈列着各色价值不匪的世界名牌服装,各种品牌的豪华轿车飞驰在街头路边,酒店里的奢侈盛宴一桌连着一桌,一局跟着一局,大街小巷里无处不是霓虹闪烁、欢歌劲舞,空气中到处充斥着前卫时尚的气息。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来到学校,校园真大,小红帽们热心的带着阿工和李智办理入学手续,帮着把行李杠到宿舍,两个人在一个班,宿舍是隔壁。
宿舍是八人间,四张床上下铺,学校只安排了七个人住,一个四川的两个江苏的一个湖北的一个江西一个河北一个安徽,正真是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五个是自己一人来上学没有家长送。估计都是出于路费考虑。阿工看着舍友们感叹,这如果不是读书,大家离的这么远的,再怎么也不会住到一间房子里来。这大概就是同学之间的缘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