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河南人卖女换粮的剧情一点也不夸张,在那个天灾人祸不断的年代里,穷苦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再正常不过,别说有人拿出粮食换女儿,就是没粮,只要有一条生路白送都愿意。这是一部以虚构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真实历史关系不大。早在刘震云创作小说时,他的一些恶意的历史常识错误,已经被军史方面的专家甚至普通网友批评烂了。但有用吗?作为黑国军和国民政府的小说,仍然堂而皇之的拍成电影。河南大饥荒绝非国统区出现,而是三家控制区普遍出现电影中,只有国统区的人民被饥荒折磨的抛弃妻女。实际上,饥荒不可能选择阵营。
在日军和八路军控制区,仍然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具体不方便多说,但日军和八路军控制区都出现大量饥民,饿死的不再少数。八路军报告说灾民生活吃糠稻子棉籽都算又爆发,尽想死的办法,全家睡到炕上不起,等饿死在炕上,自己烧死,有人挖坑等着死.。日军从没有在刘震云老家延津放过粮食,救济过灾民。事实上,刘震云老家在抗战初期就被日军占领,随后始终是日占区。
日军发现出现饥荒以后,就让老百姓单纯的饿死,或者让灾民逃往到国军控制区。没有日军大规模放粮赈灾的记录,刘震云是在胡说。国民政府救灾还是比较积极的。开始确实没有估计到灾难的规模如此之大,因为河南本来属于灾难多发区,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灾荒。没想到,年饥荒经验如此严重。电影中,国军横征暴敛,把老百姓当做猪狗。是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不顾一切,向中央慷慨陈词,才挽救了灾民。实际上,恰恰相反,真正拯救灾民的是第一战区战区司令蒋鼎文。他在年秋西安军事会议上,蒋介石随后决定在年征收军粮由万石陡减至万石,并且开始运输救命粮食和专款赈灾。
相反,李培基对于河南饥荒估计不足,开始没有及时将灾情上报,才是造成饥荒初期严重后果的关键人物。仅仅年,各种救灾款就有2亿元,占国民政府当年财政支出的3.8%。仅仅从陕皖鄂购进的平粜粮就高达,万斤,全部拨交于河南,配销各县。可以说,国民政府也是用尽力量了。毕竟当时还在打仗,连军队的口粮都无法保证,官兵都是饥一顿饱一顿打仗。
这种情况下,放弃军事第一,优先将钱用于赈灾,也是不顾一切了。河南驻军尽力救援了灾民。电影中,国军士兵基本比日本鬼子还狠,堪称无恶不作,逼得灾民走上绝路。实际上,早在蒋介石下令赈灾之前,汤恩伯在豫中的部队已经开始主动放粮赈灾,从自己紧巴巴的军粮中省出来救命。稍后,河南省各部队,团体都在搞一把米运动,每人每天都要节约一小匙米,驻扎河南军队则节食救灾,三月为期,从当年12月开始节食,部队共省出万斤小麦用于赈灾。饥荒的背景是战争。
其实,当时即便没有饥荒,河南这个地方也是会陷入饥荒中。因为饥荒就是抗战的普遍现象,包括军队也是如此。年,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才22岁,是1名稍微排长。他没有鞋可以穿,更加没有袜子,只能是打的光脚穿着草鞋,吃的像石头一样的玉米。就算是这个样子,也只能是吃一个半饱。军政部的军服款常常没有办法买齐全时所需要的衣服。黄仁宇是第14师的师长。所以在最后不得不让军队的人去偷渡到越南买来白色,然后染成了军服的样子。
根据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说法,军中有一套棉军服,要分给三个人穿。白修德的美国老板曾经说过,我解雇白修德只有一个原因,他是党员。这方面很敏感,也不多说,大家自己领悟。白修德是是看到新闻界报道,如《大公报》在年9月和12月的河南灾荒报道,才在年2月奔赴灾区进行报道的。然而,他的报道和普通报道有很大不同,对国民政府严厉攻击。我们现在知道,他有很多照片是摆拍,也就是捏造的。
比如这张啃树皮的照片。稍有智商的人都知道。就算吃树皮不能直接抱着树啃,起码也要把树皮从树上剥离下来。更重要的是,当时全河南省并没有一个城市的行道树有镂空护栏的,这应该是在较为发达的上海,是白修德雇用中国人进行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