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在其所著的《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年版)中比较小说和戏剧及电影。
“长篇小说独一无二的力量和神奇在于戏剧化表现内心冲突。戏剧独一无二的本领和魅力在于戏剧化地表现个人冲突。一出伟大的戏剧几乎是纯粹的对白,80%是靠耳朵来听,仅有20%靠眼睛来看。电影独一无二的能量和辉煌在于戏剧化地表现个人外冲突,即那些跻身于社会和环境中的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巨大而生动的意象”(第页,下面页码皆表示该书摘录)。
年读英文原版小说,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给人以特深印象,《中国青年报》的介绍引起对原著的兴趣,从中领略马丁·伊登的奋斗史,特别是他为得到上流社会的承认,发愤苦学,勤劳写作,追求罗斯小姐的爱情,书中的描述很精彩,伊登初次和罗斯上街时他心中的尴尬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为能和罗斯一起上街而感到万分高兴,但又不知道自己是走在她的左边还是右边适宜……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证明“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围城》)。借用英国谚语,宁可失去印度但不能没有莎士比亚。有英国女士认为,莎翁的戏剧故事情节一般,只是其台词特别拿人。改革开放初期中学语文老师金贵士讲课时援引列宁的话说,我们的大众文学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内容再加上莎士比亚那样的语言。
比较了小说戏剧,再看电影的力量。
反映美国种族歧视的电影《绿皮书》,黑人钢琴家雪里的司机公路上因故停车,旁边就是地里干农活的黑人,看到黑人坐在后座上,开车的是白人;雪里上下车时,白人司机给其开关车门;干活的黑人们都停下手中的活计,眼睛盯着看,而雪里则因自己的同胞而激动不已地“心潮澎湃”。
“电影最有震撼力和说服力的瞬间不需要言语描述,不需要人物对白演绎。它们是影像,纯粹而无声”(21)。“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麦基在《故事》中对缺乏内涵只有技术外延的影片亦有“结论”:“每隔十年左右,技术创新便能孵化出一批故事手法低劣的影片,其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开发奇观场景。故事是生活的比喻”(18)。“仅仅在个人冲突层面上纠葛的故事称为肥皂剧,这是家庭剧和爱情故事结合而成的开放式结局的故事”()。“肥皂剧人物没有内心或个人外冲突”()。
(年10月7日马秀山)
相关链接:上世纪80年代,国内77级大学生荷兰留学,利用假期“游历”欧洲大陆。开往法国马赛列车上,看到报刊关于中国社会的报道,面对当时国内同胞生活水平,他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自己作为国家公派留学发达国家,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国庆节时,他特意到我国驻荷兰大使馆借了一面国旗挂在所住楼房的窗台上,并请留学生们一起为祖国庆祝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