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滕威文学和电影里的东北

北京哪里痤疮医院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06187.html
                            

我们在这部独具原创、情趣盎然的电影里,重逢了久违的真诚与现实感,重逢了工人、工厂,再次目击饱含尊严的劳动、创造。

不仅是一位曾身为工人的父亲的含泪喜剧,而且是一处群像,阶级的群像;

不仅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深情、暖意的注目礼,而且是隐忍着激情的另类想象朝向未来飞扬。

——戴锦华《〈钢的琴〉——阶级,或因父之名》

提到东北文艺复兴,你会想到什么?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人,穿着破旧的大衣,带着棉痦子、棉手套,走在空旷的雪地里。远处是灰黑色的、不再冒烟的高耸烟囱。而在它的下面,是寂静无人的工厂区。

接着,这个人走到一座不很热闹的城市里,那里有一座90年代风格的舞厅,舞厅已经散场,只有蒙尘的灯球在兀自旋转。

看到这里,你会觉得这个地方在哪儿?嗯,它大概率是在北方,那么是在西北、华北?

还是,东北?

电影《钢的琴》剧照

一个地方,总是有很多的特质,风格上的,精神上的,物质实体上的;这些特质,经过文艺作品的叙述与书写,被我们所记住。由此,当我们再看到类似的内容,便能认出那个熟悉的所在。

在过去的这几年,在文学和电影中、在网络流行文化中,东北的形象被几度书写、更新与丰富。每当一个文化领域中,有东北元素的内容出现、每当又一种关于东北题材的文艺创作进入大众视野,我们就把一顶叫做“东北文艺复兴”的大帽子带上去,并为这个概念再找到三个时常变化的代表人物,是为“文艺复兴三杰”。

那么,提到东北文艺复兴,你会想到什么?

是导演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还是作家班宇的《冬泳》?是宝石老舅的《野狼disco》还是梁龙和他的“二手玫瑰”?是“老四的快乐生活”和营口张同学的短视频,亦或是呼兰王建国的脱口秀?

这个概念一直不断吸纳着越来越驳杂的内容。甚至更早的赵本山小品、东北F4、诞生了“辽西第一狠人”的《马大帅》都被追溯进而纳入到了“东北文艺复兴”的概念大池之中。

网友根据电视剧《马大帅》衍生创作的“辽北第一狠人、水库浪子”范德彪的视频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饱满”的概念,东北文艺复兴,并非不言自明。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东北文艺兴盛背后,各种交错层叠的复杂内涵,却又只能用一个模糊的概念“一言以蔽之”。

东北文艺复兴的说法,最早由东北说唱歌手董宝石在年提出,那时他所创作的《野狼disco》这首“东北蒸汽波”说唱歌曲正在飞速流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年的《中国新说唱》复活赛结束后,董宝石在演出中致敬了东北作家班宇。

他提到,正是班宇《冬泳》一书中的短篇小说《盘锦豹子》“影响了他整个东北蒸汽波作品的气质,包括《野狼disco》。他记不清读到这篇小说有没有开始写这首歌,但清晰地记得读完小说的感受,那种人到中年的尴尬生活处境,精准地描述了他心里最想表达的主题,也抵达了他长久的不安。”(汤博,“老舅”董宝石《野狼disco》里的中年叛逆)

这提醒我们,所谓“文艺复兴”的源头或许指向作家们的东北书写。

“铁西三剑客”或“新东北作家群”

年,随着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在《收获》杂志上发表,80后东北作家的写作开始受到文学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