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塑造了两个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主角cp,我说的一个是比利另一个是希瓦纳,最终一个成为沙赞,一个化身七宗罪,嫉妒成为了本体,但他们曾经都是同样的孩子,单纯,未经世事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甚至我认为比利可能更不幸,更容易被邪恶蛊惑,可结果比利在自我认识并不断强化内心后成为了英雄,但希瓦纳却因为逐渐深化的执念误入歧途,这一切差距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
我说少年都有召唤神力,成为英雄的梦想,但迅速成长,承担责任又不是这个年纪能承受的重压,就像是他们喝起啤酒后还是觉得零食更好一样,这就形成了人物的割裂感,有了力量但不会用,不知道能做什么,然后去充电,去卖艺,去电atm,这都表现了一种彷徨,反而遇到危险,看着公车掉落却显得手足无措,这都是很真实的表现,最终信念的建立在于保护家庭,原因是他找到生母后了解到的一切,他真正理解了家的意义,从保护小家到保护众人,很合理
然而归结到底,希瓦纳是如何变得邪恶呢?如果他不受到巫师沙赞的召唤他会被七罪蛊惑吗?难说,比利到的时候可没有邪恶力量蛊惑他啊,这不禁让人思考那巫师所做的就真的对吗?影响了两人命运和成长轨迹的源头不就是他吗?
巫师应该知道的,人性本就经不起考验,他寻找接班人的方式是给了比利蜕变的机会,但也同样毁了另一个人,他的处理方式是不是也显得自私呢,实际沙赞与七罪是相辅相成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但这两者并无强弱分别,相互成就,相生相克。
回归到电影的效果上,我总感觉,沙赞和比利虽然是同一人但性格上却有很强的割裂感,比利阴郁孤独,但沙赞却乐观张扬二百五,这反差有些过大,最后突然出现的沙赞团队确实是让人惊讶,没想到还是一波团战,但也显得有些突兀和儿戏,相比比利的成长,他们掌握技能的速度可是快了很多啊,这让我想到了《泰罗奥特曼》的最后一集,东光太郎带领一帮小孩子战胜了怪兽,感觉似乎更合理呢,而且整体的游乐场场景,总觉得他们更像圣诞节表演节目的演员,我想这部电影的高潮部分小孩子会很喜欢看吧,而且看过以后还会絮絮叨叨的念着“沙赞沙赞”……
总体来说电影对于塑造正反人物的成长过程运用的手法截然相反,塑造了两种强烈的对比,沙赞和比例也存在性格的反差导致整部片子都存在一种割裂感,也正是这种割裂感让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有不同的感触,但也都会让其感到这部电影并不那么合心意,成年人会觉得剧情深度不够,人物战斗不大气不够猛,英雄太智障太沙雕,小孩在看着滑稽欢乐的情节时候却不理解电影中蕴含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