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改编成电影后,主题有时会差别很大,比

小说《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难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就如福贵在小说中一直说:“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羊养大了又变成了牛。我们啊,也就越来越有钱啦。”福贵家好点的时候是买了羊,可后来羊充公给了人民公社,最后被杀了。后来福贵又给有庆买了羊,可后来遇上饥荒又卖了羊,有庆只想有只羊,可是他追寻的羊总是有了又没,没了又有,但最终还是没有了,说明一切追寻都是枉然。小说中的人物的命运都是绝望的,每每觉得他们马上要接近幸福了,却马上掉进了深渊。福贵从战场回来之后儿女双全,暂时也还没有饥荒,生活也算安稳,但是厄运马上来临,他儿子好好的去上学,却因为县长夫人生孩子缺血被抽血抽死了,这家人的生活一下子又没有的任何希望。总觉得凤霞嫁了人,生了小孩之后会是她幸福生活的开始,上天并没有眷顾她,她因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本来充满希望的一家也随之开始接受苦难的煎熬,后来万二喜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苦根又吃豆子撑死了,能带给福贵希望的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但是生活还是得活下去,正如余华在韩文自序中说的:“它(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小说中一直讲述了天灾人祸,政治革命,偶然事件,物质上的贫穷给福贵带来了苦难,福贵并没有被这些打倒,因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小说的主题是悲凉的。但是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希望,主题更温馨。电影把故事的发生地点选在北方的一个城镇,福贵一家也算过得温饱,电影也没有物质的贫穷,他们还能吃到面条和饺子,小说中人们却要因为半截地瓜大动干戈。虽然说富贵的生活还是苦闷不堪,但是还是有乐趣的。福贵赌场失意可以吼几嗓子皮影戏,生活不如意也有家人带给福贵的快乐,像家珍打趣儿说儿子叫“不赌”也能惹得福贵笑颜逐开;儿子有庆给福贵一碗酸辣水,福贵追着有庆跑惹得众人哈哈大笑也是生活的乐趣;福贵夫妇在凤霞坟前还笑谈吃了七个馒头的医生。电影虽说讲的也是“活着”,但它旨在表现人在变革的历史长河中的各种不如意和忍受苦楚坚强的好好活着。福贵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尽管这希望和憧憬并不明确。电影摆脱了余华表现的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福贵的头上的宿命,而是你借助福贵所遭受的一次次厄运,深切地表达他对一直在悲凉的大背景下,像草一样自生自灭,任凭时代风云拨弄的中国底层百姓的同情。但是小说和电影表达对小人物活着的苦难的主题是一致的,只是电影多了一点温情和希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