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意志这部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是

北京最佳痤疮医院 http://m.39.net/news/a_9113049.html
如果有人问:“你会看电影吗?”很多人都会说:“看电影谁不会?生下来就会!”但电影史专家、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说:“看电影是需要学习的。”因为“电影是一个高度与工业、科技、商业,和最前沿的人类思维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被人们制作、编织、编码的一种艺术。”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形式,电影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还表现和映照历史,同时也被历史推动,并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这些电影特性,由电影评论者诠释解析传递给大众。当然,影评人也会因为个人专业素养、社会角色、品评角度等因素,写出非常不同的影评作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王小鲁博士,就是一位很有风格,并广受业内人士好评的影评人。纽约大学张真教授说:“王小鲁的写作具有宽阔的视野和犀利的洞见,呈现了他对电影历史和理论的驾驭。”编剧李樯说:“王小鲁的文章,从没有高蹈的姿态、炫俏的辞藻、泼赖的逻辑,他只是一个堂堂正正、徒手攀爬的写作者。”《电影意志》一书,精选了王小鲁的优秀专业影评,从电影历史、个人意志和电影品味等方面,让读者和影迷在更深和更广的维度上了解电影。一、为什么说电影是历史精神的不坏肉身虽然电影自诞生之日起至今,不过多年的历史。但是,却见证了这段历史中的每个重大历史时刻。中国电影也不例外。在《电影意志》中,王小鲁说,电影是历史精神的不坏肉身。他以下列七部影片为例:《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刘三姐》()《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大撒把》()和《刮痧》()。它们时间跨越60多年,正是我国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首先,电影画面忠实记录下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环境状况。比如在《马路天使》()的镜头移动下,20世纪30年代上海石库门影像,会让人恍如进入时光机,返回到当时逼仄的楼梯间里。这种真实感是静态的照片无法做到的。《马路天使》其次,影片延续着时代的精神。年的《马路天使》中,底层人民生活凄惨,但直到最后也没有找到出路。十年后,《一江春水向东流》里,除了讲述一个悲剧故事之外,还隐藏着抗日活动的线索,它预见了未来的斗争方向。在《刘三姐》和《白求恩大夫》里,隐线成了明线,刘三姐有了马克思主义的觉悟,代表了穷人的观点。而白求恩大夫的革命主义精神更是不言自喻。再次,电影表现出不同时代里,矛盾冲突的不同发展阶段。《庐山恋》(年)中,知识分子成为主角,还“明目张胆”学习英语,这在当时绝对是石破天惊之举。女主角则是从美国来的时髦女子,一天一套,共40套的漂亮衣服,惊呆了国人。同时,电影中第一次出现了国外生活,如湖边篝火、喝红酒等场景。不过这些都是在国内取的景。《大撒把》接下来年的《大撒把》,第一次把拍摄场景搬到了北美。这时,“出国”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出国的人,被赋予了强烈的道德评价,几乎就等同于对祖国对亲人的“背叛”。这时电影的视角依然还停留在国人身上。再过9年,《刮痧》的故事场景真正被搬到了北美,“去国已成事实,”人们要面对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三部电影几乎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外文化碰撞对老百姓生活影响的一个过程,就是社会20年巨变的历史。王小鲁说:“电影让历史具有了可见性,甚至让历史具有了可体验性,因为电影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编织了情感故事,给了观众进入历史的路径。”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会很容易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认同。《刮痧》二、如何在电影中实现个人意志如果说导演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部电影的风格和价值,相信没有人会反对。问题是,这个程度有多大?也可以说,导演如何在电影中实现自己的个人意志。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人开始真正想要拍出有独立主体性的作品。米家山是他们的先行者和“最佳标本”。为什么这么说?用冯小刚的话来解释就是:“(米家山的)《顽主》是我的《私人订制》的祖师爷!”年后来被称为“王朔年”——这个名字最初也是米家山提出来的。当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成电影,除了《顽主》,还有《轮回》《大喘气》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但人们公认米家山的《顽主》最接近原著。为什么是米家山?王朔给出的原因是,因为其他导演都进行了自我改造,只有米家山老老实实按照原著来拍。《顽主》但是,王小鲁认为,王朔这样说是不厚道的。因为米家山也对原著做了大量修改,尤其一场时装表演秀,经过电影语言改造后,成为中国电影视觉史上的经典。《顽主》真正成功的原因是,米家山和王朔的情绪正好重合。电影和小说同样传递出讽刺和调侃,以及压抑得到宣泄的情绪。所以,王小鲁认为,《顽主》不是王朔电影,而是米家山电影。米家山强调个人意志的尝试,从年就开始了。经过12年的努力,才有了《顽主》的成功。《顽主》被看做中国娱乐片的典范,是和作者气质完全吻合的电影,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意志。米家山之后,王小帅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成为独立电影的先锋。他的首部长片《冬春的日子》(年),是中国独立电影开篇作之一。王小鲁在《电影意志》中,记录了他和王小帅的一次谈话。他认为王小帅电影最与众不同之处是,“电影深处是故乡”。《青红》电影《青红》讲的基本就是王小帅家里的故事。他的父母也是从上海支援“三线”,多年后想回却回不去了。王小帅的电影充斥着想要“离开”的命题。《冬春的日子》里主人公夫妇要离开北京;《二弟》中的人们,冒死也要离开故乡;《青红》则是为了离开贵阳。即使在最近的《地久天长》里,离开故乡和回到故乡,依然是故事的大背景。离开“此地”,意味着放弃“此刻”,冲破有形的地域和无形的心理建立起来的框框,冲破已经形成的某种定势和束缚。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地。内心的安定,行动的自由,成长的历史,都是故乡赋予的。离家的人追寻故乡,就是在寻找归心之所,寻找另外一种自由。这就是王小帅即使把同样的题材拍了很多次,依然能打动人的原因。把个人体验转换成大众体验,“离开”和“故乡”的主题,符合每个人内心最忠诚的需求。《地久天长》三、烂片能不能写出好影评王小鲁是电影学博士,他的影评更专业更有深度。就像导演万玛才旦说的:“王小鲁在不断拓展电影研究的边界,他的文章也就自然地具备了一般同类文章很难具备的深度和广度。”但王小鲁本人却不愿承认自己“影评人”的身份。他心目中的影评人,应该是一个保持独立的人,不参与片方的各种活动,也不认识导演。但现在,没人能做到这一点。他说,如果想要做一个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影评人,影评写作就必须和影片档期同步。的确如此。影评必须跟着档期走,才有热度有流量。在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不追档期怎么行。和档期同步的大量影评,反过来也会对票房产生影响。王小鲁举了个例子。《妖猫传》刚上映时上座率并不理想,但当大量影评在朋友圈传发之后,上座率明显好转。《猫妖传》同时,王小鲁也认为,现在的影评人和以前的不一样了。以前有的影评人标榜自己客观,有的宣称自己是主观感受者。不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坚定的文化态度。但是现在很多影评人,都说自己是“产业化”的影评人。比如在影片推广阶段,会举办活动,邀请一些影评人参加。活动之外还会招募一些写作者。这样产生的影评就有了“营销”味道,“烂片也能写出好影评”就不难理解了。王小鲁认为,这些影评避免对影片做真正的艺术判断,而把重点放到周边资讯、明星或者相关社会话题上面。这种影评因为内容有趣、容易理解、娱乐性强等原因,能够获得大量认可。不得不说,王小鲁说出了当下大多数影评人的现状——走钢丝。如何将自己不认可的影片,写出令片方和观众都认可的影评。这是一项需要平衡的能力。不过,通过《电影意志》,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一种影评,一种不追求流量,而仅从艺术本身来解析电影的影评。也许,只有这样的影评,才能成为电影史的一部分。毕竟,烟花再璀璨也只是瞬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