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建构的建安与三国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建安二十二年(二一七),那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剥夺了曹氏父子身边几位重要文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的生命,给曹丕带来关于人生短促、立言不朽等触动,于是,他给好友吴质写了一封信《与吴质书》,悼念这些逝去的文士,并且作《典论·论文》,首次提出“七子”的概念。“此次瘟疫对中国文学史最大的影响,就是曹丕在《典论》中创造出的‘建安七子’。”而且“从一开始文学时期的建安就是一种充满怀旧的回溯(nostalgicretrospect)和对于失去的哀悼(mourningforloss)”。这便是建构建安的第一个环节。

*文章原载《读书》杂志

被建构的建安与三国文

冉莹在中国历史上,“建安”无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大一统帝国的崩溃导致群雄逐鹿、硝烟四起,在智勇和权谋的较量中催生出三国鼎立,无论是《三国志》里波谲云诡的事实记载,还是《三国演义》中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无不吸引着后世探寻的目光、激发无尽的想象。而在这分崩离析的时代却诞生了灿烂的文学果实,“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成为作家们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然而,当一个时代和它的文学被奉为经典,它就在研究过程中逐渐被定型,再加上这一时期材料相当有限,如若思维路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不发生改变,就很难推陈出新。而哈佛大学东亚系田晓菲二○一八年出版的新著《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TheHalberdatRedCliff:Jian’anandtheThreeKingdoms)让人眼前一亮。一如她以往的著作——《尘几录》解构一个田园牧歌式的陶渊明而建构一个落入凡尘的陶渊明、《烽火与流星》解构一个黑暗颓废的萧梁而建构一个辉煌蓬勃的萧梁—新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同样立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视野,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试图以全新的视角颠覆已有的认识,以文学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建安与三国。问题随之而来:在此过程中,她解构了什么,又建构了什么?运用何种方式来实现“解构与建构”这一目的?解构与建构的尺度又该如何把握,才能公允地对待历史?这些问题无不吸引着我们,跟随田晓菲的脚步进入她笔下全新的建安与三国世界。一提起建安文学,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想到“三曹”“七子”等代表作家的诗文作品,或是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而田著在第一章《瘟疫与诗歌:重新思考建安》就打破这些固有印象,让我们从源头上反思建安文学这一概念是如何生成的。作者提出,“建安”是一个事后的建构(laterformation,4页),而且这个建构的过程是经由三个环节完成的:曹丕《典论·论文》、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和萧统编的《文选》。论述从建安二十二年(二一七)的那场瘟疫开始。这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剥夺了曹氏父子身边几位重要文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的生命,给曹丕带来关于人生短促、立言不朽等触动,于是,他给好友吴质写了一封信《与吴质书》,悼念这些逝去的文士,并且作《典论·论文》,首次提出“七子”的概念。由此作者认为:“此次瘟疫对中国文学史最大的影响,就是曹丕在《典论》中创造出的‘建安七子’。”(16页)而且“从一开始文学时期的建安就是一种充满怀旧的回溯(nostalgicretrospect)和对于失去的哀悼(mourningforloss)”(12页)。这便是建构建安的第一个环节。魏文帝像第二个环节发生在两百年后,由谢灵运完成。南朝时期流行拟作,谢灵运作了一组名为《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的组诗,模仿七子(谢灵运笔下的“七子”采取的是陈寿《三国志》中的版本,与曹丕“七子”唯一的不同就是将孔融替换成了曹植。)的口吻分别写了七首诗歌,还模拟曹丕的口吻作了一篇序文。作者观察到,序文以“建安末,余时在邺宫”开头,她认为“建安末”就恰恰暗示着“建安”已经结束了,“通过暗示建安作为一个政治时代的结束,这篇序文也标志着文学上的建安诞生了”(35页)。建构建安的最后一个环节,发生在萧统编纂的《文选》。《文选》中不仅收录了许多建安诗文,为后世塑造了建安文学的典范,而且在萧统、萧纲写给属下的悼念故去属臣的一些信件和诗文中,随处可见对建安文学的回应。萧统写信给萧纲,曾感慨道:“明北兖、到长史遂相系凋落,伤怛悲惋,不能已已。”一如曹丕《与吴质书》中的:“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萧统还曾作《宴阑思旧诗》,如曹丕一样在宴会的场合嵌入哀思,且最后两句“一起应刘念,泫泫欲沾巾”,“应刘”正是指曹丕曾经悼念的应玚和刘桢。正如作者所总结的:“通过编选集和选录建安作品,萧梁的皇子们完成了对建安的建构,并将其视作一面镜子,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形象。”(71—72页)二当作者建构完“建安文学”的形成谱系之后,便开始解构这一时期文学史上的两个经典概念:“文人/文学集团”(literati/literarygroup)和“个体意识的觉醒”(emergenceoftheindividualself)。作者认为,与其用“文人/文学集团”,不如用边界更广泛的“社区”(   

田晓菲作品系列四种收入田晓菲0—年写作的四部中古文学研究专著:《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文化》《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在文本细读中寻觅被选择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现文学与历史被建构的过程,呈现另一种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的整体性构想。

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

ISBN:9定价:68元

“三国”与“建安”经历了一个从历史走向文学,从史实走向浪漫化的过程,这是一场迷人而又影响深远的建构。作者跨越了诗词、小说、电影、电视等雅俗载体,勾勒出“三国想象”的变迁史,在文本细读中寻觅被选择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现那段“历史”如何被建构成我们心中的“三国”:建安风骨、慷慨悲歌、浪漫豪情。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ISBN:9定价:79.00元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最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ISBN:1定价:79.00元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尘几”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ISBN:1定价:79.00元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尘几”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点击选购田晓菲作品系列

—END—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复制以下淘口令

「3fu置这个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打开手机淘宝,进入三联书店天猫旗舰店

▲点击图片阅读三联书讯

年3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