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迟非常喜欢的导演,一时间掰着指头也数不过来。但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告白》开场时,声画分离听到的那首童谣。于是今天,我们便先从中岛哲也开始。中岛哲也(下文简称「导演」),从广告拍摄到电影执导。爱他的人提起他满眼都是星星,而不知道的人也遍地皆是。毕竟这是一个宣传至上的世界。加之他电影当中表达的很多想法过于黑暗,导致国内几乎无人知道这个导演的存在。但提到他的电影,除去最早展现出中岛哲也个人风格的《下妻物语》之外,最出名的莫过于名字超级长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甚至很多人哪怕没看过,但也一定听说过。这一次,小迟便想从《告白》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下文简称《松子》)开始,讲讲这个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颓丧大叔。剧透警告本文中会尽力避免剧透,但无法保证完全不涉及故事内容,还是会有少量剧透的哦。《松子》和《告白》最大的相同点,都是小说改编,其实《下妻物语》也是同样。小迟认为这也是中岛哲也的擅长之处——可以将小说改编得既保留原作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同时又极具导演个人风格,甚至在其中,还悄悄地加进了很多导演对故事独到的见解。除此之外,小迟认为,导演的第二大特点就是善于「毁歌」。如果你看过导演的作品,你会发现,每首歌都好好听呀,可是当你深入电影情节,你会再也提不起兴趣找这首歌来听。他甚至会给欢快活泼的童谣加上黑灰色的颜色。当你再次听到电影中的音乐,无论在哪里,你都会不自觉的回到电影中。当然,这也是电影作为以视听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的独特性。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导演对声画关系的精妙运用。小迟一度向学生宣称:《告白》是我这辈子到目前为止看过的唯一一部比原著小说还好看的电影。作为一个推理小说迷电影迷,口味真的可以算比较刁钻了,但中岛哲也导演可以做到让小迟心服口服。今天,就先从《告白》聊起。《告白》改编自凑佳苗0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小迟在最初开始看的时候,以为不过又是一个社会派的推理小说作品,但最后却深深打动了我。小说中独特的多人角度讲故事的方式、将社会派推理小说最大的缺点「缺少悬念」以极其隐晦的方式铺陈在字里行间,你有可能到最后一刻,才能知道凶手到底是谁。举个栗子,以社会派推理小说当代最为著名的《白夜行》作为对比。社会派推理小说其实不太注重悬念的设置或者是猜凶手破案,而更多是通过一个或一系列凶案来探讨人性。这一点在之前的《推理小说概览》中,小迟已经详细分析过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查看:推理小说概览(下):细数那些年你献上膝盖的大神们但《告白》中,通过多角度叙事的方式,让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当每次读者以为自己已经将一切了然于胸的时候,总会有新的惊喜发生在下一行。虽然同样无法严格遵循「推理十诫」,但已经很是让人惊喜的处理方式了。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导演保留了原著中的叙事风格,保留了很多原著中的细节,在几近完美的程度上还原了整部小说。大胆地采用奥逊威尔斯在《公民凯恩》中的叙事手法。如原著一般,同样用每个人的第一人称的「告白」讲述故事,抽丝剥茧一般慢慢给观众展现一切。在每个人的告白中,观众看似只了解了一个侧面,但当每个人的故事讲完,你会发现,这整个故事、每个人物,°无死角的呈现在你面前。悬念层层铺设,层层解析。当然,这部影片中很多的悬念处理,很大一部分有关于看似无意义的特写镜头的反复出现,用来埋下故事的伏笔。但当故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有其意义,每个镜头都会在故事的关键时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我最喜欢这个电影的部分,也是前文所说中岛哲也最大的特色,在尊重原作、还原原作基础上的二次创作,在本文中的体现就是线索的设立。在电影中贯穿整部影片的一句台词:「我听到了失去最重要东西的声音:啪叽」影片中第一次出现第二次,出自修哉的告白第三次出现,森口老师眼中有复杂的泪光而渡边修哉说这句话的初衷,是因为自己改装的倒转闹钟。其实在原著中,「会倒转的闹钟」只出现过一次,跟一大堆修哉的小发明放在一起,用来突出这个小孩的聪明。可导演将这几个字不断放大,设计成为了贯穿整部电影始终,将故事串联起来,并且首尾呼应的一个重要锁链。还有一点,也是导演结合了原著小说在影片中花了大量篇幅放大了的隐藏线——校园暴力。小说中除去全班针对修哉进行「制裁」的部分,从头至尾没有提到过「校园暴力」四个字。但导演看到了作者的意思,将「校园暴力」这条线独列出来,从森口老师的告白到美月的告白,贯穿始终,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进故事剧情向前发展的作用。其次,大量升格镜头的使用,刻意放缓目标人物的动作,在创造唯美意境的基础上,配合音乐加深了压抑的观影感受。使观众从头至尾不自觉地处于非常压抑的观影环境中,用来契合影片中的氛围。作为一个书迷,小迟并不是一定坚持要百分之百还原原著才算好。其实,在不违背原著传达的思想和背离人物的基础上,导演当然可以为了更好的喜剧效果进行改编,当然,这些改编一定是要合情合理的。在这一点上,导演就做了非常好的处理。电影与小说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原著中维特原本就目的不纯,他仅仅是为了成为第二个樱宫正义老师,他希望出名,希望被拥戴,并不是站在一个为学生好的出发点上。最重要的是,他所做的一切并非森口老师的指使。而影片中,导演将维特设计为一个天真的崇拜樱宫老师的信徒,被森口老师所利用。当然,这一点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完全是可以被接受的。一部讲故事的电影中,必然要出现情节价值的转变和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原著中做出对森口老师的「不作为」和维特的「坏心眼」的处理,是为了通过这种非人为安排的方式突出结果的惨烈,更加发人深省,反思整个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和人性。而电影在改编过程中,为了突出森口老师的作用,使整个故事的结构在发展过程中显得不那么松散,做出这样的变化,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超喜欢的一个镜头,「一条安达鲁狗」既视感)总之,故事的设置,针对不同人物「告白」的心理描写,闪回时使用的不太明显的暖色调和手持镜头,搭配不同的「告白」,导演用几近完美的声画关系不仅表达出了原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同时还突出了自己的想法。直到现在,小迟也会自信满满的大喊一句:《告白》是我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比原著小说还精彩的电影,没有之一。再来聊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吧。我在这部电影中最喜欢的两个音乐和段落。一是电影结尾导演略揽松子的一生时搭配的「walkingonspringtime」,另一首就是「まげてのばして」。影片的结尾,从松子的独唱,到每一个出场人物的合唱。まげてのばして中谷美纪-嫌われ松子の歌たち歌曲的结尾,走上阶梯顶端的松子遇见了门后由市川实日子饰演的妹妹,向她微笑的说了声「我回来了」,一切误会、愧疚、牵挂、波折,都浓缩在这句「我回来了」和「欢迎回家」之中了。很多人喜欢将《松子》与《告白》进行对比,用来说明导演风格的多变。但他们其实都忽略了一点。无论是廉价的歌舞厅色调,还是精致的黑白灰,都是导演从剧情和人物出发,为贴合故事做出的最合适的设计。当然,再有不得不提的,便是电影里从头至尾贯穿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虽然这句话是出自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但小迟去看《人间失格》也是因为看过了《被嫌弃的松子》才去了解的太宰治。。当然,小迟所有的观点也仅仅是从自身出发不太成熟的碎碎念。如果你对两部影片也有自己的见解,或有关于小迟的意见或建议,欢迎在后台留言给小迟哦~期待和你们的交流。更多深度好文:这个男人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一)渡边淳一作品推荐:被低估的禁忌与反思推理小说概览(上):细数那些年你献上膝盖的大神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