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错。这16部电影我用了1个小时就“看完”了,只不过不是在银幕上,而是通过一本书。
这本书名叫《看电影,学管理》,是我国著名的管理学研究学者刘文瑞的著作。在书中,他用了包括《肖申克的救赎》在内的16部经典老电影,通过文学欣赏和电影评论的方式来阐释管理学的一些原理,帮助人们更直观、更生动地学习管理、感知管理、领悟管理。
因此,这1个小时内,我不只了解了每部电影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还从刘教授的分析中,清晰地掌握了现代管理学的一些知识、原理、技巧、价值观。
也许你会质疑,将电影与管理学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件放在一起,是不是有生拉硬扯之嫌。其实,最初我也是抱着这种好奇来读《看电影,学管理》这本书的。
然而,序言一开篇就打消了我的疑虑。因为它告诉读者,两个管理大师——德鲁克和马奇都曾认为文学作品对学习管理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因为它们比那些学术著作穿透力更强。
德鲁克在他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中说,大学课程中对管理帮助最大的是诗歌和小说的创作。因为诗歌可以训练想象力,小说可以培养观察力,而想象力和观察力又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
马奇在斯坦福大学讲授的领导力课程闻名于世,但是,也许你想不到,他在所用的教材不是什么管理学的教科书,而是小说和剧本,比如《堂吉诃德》、《奥赛罗》、《战争与和平》等等。
刘文瑞正是受到两位大师的影响,在教学之余开始探索用电影观感来阐释管理之道,写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管理学文章。这些文章后经其整理,汇总为了《看电影,学管理》这本书。
那么,为什么通过看电影、分析电影能够学习如何管理呢?书中讲了三个原因:
第一,管理之道可以通过生活来领悟,而电影又是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
刘教授认为,管理是生活的一部分,硬生生地把生活与工作分开是违反管理的真谛的。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总会在无形中左右工作的思维和行动,生活中养成的潜意识也会决定你在工作中的价值观。因此,归结起来,管理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不可分割。
苏联电影《办公室里的故事》中男主角诺瓦谢利采夫,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统计局公务员,中年的他被生活磨去了棱角,离了婚,为了养活儿子不得已唯唯诺诺地做人,希望能当个处长多挣几个钱。他的顶头上司柳德米娜,是一个男人婆样的女强人,每天板着面孔,被下属称为是冷血动物。
电影的主要旋律是发生在二人之间从互相轻视到真诚相爱的故事。但是,这不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我们要讲管理,而管理又离不开成功之道。
从前面的描述来看,好像女主角是成功者,而男主明显逊色很多。但是,刘教授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他们二人都是失败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他看来,柳德米拉的成功只是仕途的成功,而非事业的成功,因为她没有得到下属的支持和拥戴;更何况,她因为仕途还荒芜了情感世界,这更是不可取的。
管理学家费尔南多·巴图洛美就曾指出:一个人必须在生活上取得成功,而且生活的成功是事业的加油站和润滑剂。而《办公室的故事》中所写的凡人生活,正说明了这个哲理:凡是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生活和事业两个方面形成完美的融合。
当然,影片最后,经过生活的打磨,两个人终于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不只收获了爱情,也得到了真正的成功。
第二,把握人性是管理的前提,看电影是对人性最直观的认识。
要管理,就必须要面对人性,这是基础,也是前提,任何管理都逃不过。
但是我们都知道,人性又太复杂,没有任何教科书能够把人性讲透、讲清晰。而电影却不一样。每看一部电影,我们就会对人性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知,正如刘教授所说:“对人性的认识,读论文不如读小说,听报告不如看电影”。
90年代初的电影《过年》讲了身怀绝技的程家老两口,怀揣着一年的收入回家过年。面对富有的父母,他们的几个子女呈现出了不同的样貌和行径,勾画了一幅“年节众生相”。
人性假设,是管理学中的最基本的问题,包括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核心就是以理性的行为追逐自身利益。《过年》中大儿媳、二儿子和小儿子期待从父母这里得到经济上援助就是一种自利,二女婿已经发达,但是他也有自己目的,因为之前他是与二女儿私奔成家,所以这次来只是希望得到认可,这也是一种自利。
而所谓社会人假设,指的是是受情感支配并且受群体制约的行为。比如《过年》中老夫妇俩的忍让、大儿子对大儿媳的迁就,二女儿夫妻的讨好行为,其实都是社会人的表现。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理论上我们可以分为经济人与社会人,但在实际中,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并不可割裂开来,每个人都有这两方面的需求,这就是人性。
年,学者张维迎曾经发表了一篇《为钱正名》的文章。他在里面说道:“在正常有序的社会,钱是一个奖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做的贡献多,不应该回避钱,把它看作坏东西。”
在那样一个时代,可想而知,张维迎因为这句话被列为当时陕西“八大自由化分子”之一,在,而且在以后数十年间都忍受着众多的批评和责难。
然而,今天,还有谁会否认这句话的真实性吗?
也许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这种狭隘,才使《过年》这部好片烂尾了。影片本来是想揭示如何调和“钱”与“情”的冲突,但是当最后老程把全部钱当成“最后一道菜”上桌时,却代表着他“对金钱妨害亲情的痛恨和决裂”。这种表现是激烈的情绪爆发,却丧失了思想上的深刻,有一种“市场经济必然带来道德沦丧”的偏颇。
这也为管理者提出了警示:经济人与社会人从来不是对立的,它永远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如何弥合这两者的裂痕,才是管理的要务。
第三,管理需要治事,电影是呈现现实社会的万花筒。
管理要治事,这点不用多讲,关键是如何治?电影无疑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达的,可以让观众看到千变万化的世界,学习各种各样处理事务的方法。
《百万英磅》讲了一个穷小子亚当斯,因为两个英国富豪打赌而意外地拿到了一张万元的钞票。虽然这张钞票并不能花,但是,亚当斯却因此而一雪前耻,生活中不再有白眼和鄙夷,还过得有声有色起来,最后还赚了20万元。
这个故事体现了一个管理学中的法则——马太效应,也就是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从而告诫领导者:管理就是“取贫补富”的过程,也就是要“劫贫济富”,这是高管的责任所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反之,如果你去“劫富济贫”,那么,你就只适合当一个慈善家或是一个剑客。
《侏罗纪公园》讲了繁殖恐龙的逻辑和信念,而这正是技术创新时期那些“独角兽”的写照。
当然,讲了这么多,只希望给读者起个引领的作用。对电影的解读,会因人而异。正如那句讲了无数遍的话: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无论怎样,通过看电影去参透管理的真谛,未尝不是一件寓教于乐的快事!愿与君共享。
下节,我会从大家熟知的《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切入,给大家讲讲科学管理到底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