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小说本就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思维模式完全不同。尤其电影限于时间和文本所限,面对大部头的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的空间俨然有限。而且在改编大部头作品时,做的减法要多过加法。但是一些二三流的小说,留待导演们,尤其是那些天才导演们的创作空间就很多,更容易做出旷世杰作。小说是为以文字为主要的载体的文学形式,通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等手段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对于时代背景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文字的描述都是十分直接并且叙述的很充分的。就如小说《活着》就花了大篇幅的文字来描写福贵的人物形象,以及随着故事的发展福贵身边的亲人是怎样慢慢地离他而去的。活着与小说相比,电影的表达手段就丰富多了。从演员的表演到台词再到画面,都是小说用文字不能表现的。在改编成电影之后,对于福贵的外貌描述就可以直接通过葛优这个演员的形象来反映,相比大量笔墨的描写而言,更加直观具体。但小说中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是非常详细并且很直接的,而电影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台词、动作来体现。活着影片《活着》正是有了多位演员到位的表演,才更加深刻经典。也正是因为这个区别,使得小说《活着》整体更侧重时代背景的刻画和主题的反映。而改编后的电影,直接通过画面布景来表达时代背景和主题,就达不到小说表达主题的效果。但电影加进去了很多有趣的情节,这些情节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情节的变化。活着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导演往往要考虑表达的主题侧重,为了给自身的主题服务,要表达不同的思想在叙事结构和情节上必然会有所不同。首先在详略的安排上,小说和电影的安排都会有点出入,小说只能用文字描述有其局限性以至于它在表现景色时,不能像电影一样用画面来反映,而必须花费大量的笔墨加以描写以更好的表达主题。例如:电影《活着》可以直接用画面表达二喜为福贵重新装饰的家,但是小说只能用大篇幅的文字来描述。活着从作品的受众群体出发,小说和电影的表达方式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小说在用文字表达内容时需要读者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被更全面的理解,这是小说在其表达方式上的局限性或者可以说是它的特点。对读者来讲,小说《活着》中家珍在读者眼中是一个瘦弱,娇小,尘满面,鬓如霜,被苦难折磨得面黄肌瘦的女人,在读者想象的人物形象中,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人又有几人,而电影直接选择了演员巩俐来饰演家珍这一角色,具象直观的同时,也为小说中的家珍赋予了新的特点。换个角度来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文学作品的完整内涵收到破坏,就像电影中呈现的战场也许并不是读过小说的观众想要看到的样子。电影在表达具象的事物的同时也束缚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使得观众只能在电影已传达的影像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活着小说和电影作为传达创作者思想的载体都是卓有成效的,虽然它们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的内容安排会有不同之处,但是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主题。因此不论是具象的电影的表达方式还是抽象的文字表达手段;都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