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年上映的电影,到今天依然毫不过时,常年稳居豆瓣、IMDb网站排行榜第一。国外评分9.2,国内更是高达9.7,就连《霸王别姬》《教父》这样脍炙人口的经典影片都位列其后。全片没有动作,没有特技,也没有美人,却数十年如一日地激荡着广大影迷们的心。
到这,大家恐怕已经猜到名字了——当年虽没能斩获主流大奖,但在此后跨越两个世纪长达近30年的时光里,《肖申克的救赎》早已被全球诸多影迷奉为“影史第一”。
▲豆瓣电影、IMDb网站
都说一部好的电影,并不亚于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同样,一部优秀的小说也能诞生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影视化佳作,《肖申克的救赎》就是这样的存在。
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小说合集《四季奇谭》中的其中一篇,关于这本书,斯蒂芬·金后来曾透露:“我花在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书都多。”“也许一生再也不会出版另一本完全相同的书了。”
斯蒂芬·金是谁?一个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发行超三亿本,被誉为“每个美国家庭显然都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八成是斯蒂芬·金作品”的传奇作家。包揽“欧·亨利奖”“爱伦·坡奖‘大师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终生成就奖’”等诸多名誉奖项。(点击可读“斯蒂芬·金:好莱坞的金字招牌,可不只是恐怖这么简单”)
他所创作的故事畅销、惊悚、引人入胜,同时深受影视圈的青睐。若要论原著被改编为影视剧的比率,斯蒂芬·金足可以排第二,第一则是莎士比亚。
即使很多人没有读过他的书,也都知晓他的电影,《闪灵》《危情十日》《魔女嘉莉》《小丑回魂》等等皆出自他的手笔。事实上,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好莱坞工业与出版市场紧密结合,“小说还在写,电影就说好会开拍”这一生产模式,几乎斯蒂芬·金就是始作俑者。身为“恐怖小说大师”的他,在大部分作品里都描写了人类因为自身罪恶而走向崩溃和毁灭,而《肖申克的救赎》讲的却是希望。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被指控谋杀了妻子及其情人,不幸含冤入狱,在“肖申克监狱”一关就是27年。历经身心的霸凌与折磨,见证狱警的凶暴和典狱长的卑劣,安迪堕入世间炼狱。忍受了多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越狱而出.......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小说全程以“肖申克监狱”里除了毒品什么都卖的资深囚犯——雷德(red)的视角进行展开,讲述监狱这个小型社会里的蝇营狗苟,还有那个从始至终,都未曾被四方天地困住的与众不同的安迪。“有种鸟是关不住的,它的每一片羽毛上都洒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原著中也数次强调了这一点——安迪与其他所有蹲监狱的人都不一样:他的目光从来不显呆滞,也从未像其他犯人一样,在一日将尽时,垮着肩膀,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牢房去面对另一个无尽的夜。他总是抬头挺胸,脚步轻快,好像走在回家的路上一样——家里有香喷喷的晚饭和好女人在等着他,而不是只有食之无味的蔬菜、马铃薯泥和一两块肥肉,以及墙上的拉蔻儿·薇芝的海报。
▲安迪雷德
就连在监狱长那个卑鄙的权力者眼中,安迪也有着不符合他当下身份跟处境的气定神闲。在运动场上散步时,好像老把那里当成自家客厅,又或是自如地像在参加鸡尾酒会,跟别人的先生太太寒暄......纵使他的遭遇任谁听了都忍不住皱眉,妻子不忠,法官不公,狱友不义,但脊梁却始终不肯弯折。哪怕形单影只身材瘦弱,惨遭狱中“三姊妹”的性暴力,他也没有一次不是正面对抗得浑身挂彩鼻青脸肿,因为他知道如果这次不反抗,下次就更不会反抗了。
《肖申克的救赎》正是借由安迪这一人物呈现出“人性之韧”。
在除了时间还是只有时间的监狱生活里,他乐此不疲地收集各式各样的石头,再花费熄灯后的无数个小时苦苦雕琢打磨。削成浮木的形状,石英中的硫化铁发出闪闪金光。
收到这些“手工礼物”的雷德,对此等毅力肃然起敬:“这种美是花了时间和心血打造出来的,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原因。”在没有人权的监狱里,他拿自己当人也尊重其他所有人。以帮狱警解决麻烦作为交换条件,为一起在户外修葺屋顶的狱友们争取到每人三罐的啤酒,只因“当一个人在春光明媚的户外工作了一阵子时,如果有罐啤酒喝喝,他会觉得更像个人。”▲狱友一起修屋顶、喝啤酒
于是一九五〇年,这伙负责翻修屋顶的囚犯,在工作结束前一天的早上十点钟,排排坐在屋顶上喝着啤酒。雷德回忆起那一刻,比他出狱时的心情都还要灿烂几分:啤酒是温的,不过仍然是我这辈子喝过的滋味最棒的啤酒。我们坐在那儿喝啤酒,感觉阳光暖烘烘地洒在肩膀上。我们喝了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让我们感到自己又像个自由人,好像在自家屋顶上铺沥青、喝啤酒。
唯一没有喝酒的安迪,蹲坐在阴凉的地方,双手搁在膝盖间摇晃,微笑注视着他称之为“同事”的狱友们。那一幕无声地诠释了:“人们心里,有一块地方是无法锁住的,那块地方叫做希望。”为此,他坚持六年如一日的写信给州议会争取拔款,丰富监狱图书馆的藏书,为那些愿意看书学习的狱友尽可能提供最好的阅读条件。就像屠格涅夫说的那样,知识比任何东西都更能给人自由。当初,安迪将五百美金塞在肛门里,偷偷带进了监狱,但似乎他同时也夹带了其他东西进来——“或许是对自己的价值深信不疑,或坚信自己终会获得最后胜利……或只是一种自由的感觉,即使被关在这堵该死的灰墙之内,他仍然有一种发自内在的光芒。”这种光芒一直救赎着深陷囹圄的安迪自身,也救赎了“肖申克”的其他人。“肖申克”无处不在,你在墙内还是墙外如果《肖申克的救赎》仅仅只是讲了希望,那么远不会像现在这般成为流传的经典。正如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在电影20周年纪念放映会上所言:“片中清晰有力的情绪表述能在任何文化背景下找到共鸣。”描摹出的美好希望只是引发共振的原因之一,关于“体制化”的探讨无疑进一步拉近了大家与作品的距离,同那句台词一样直击人心——“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小说更是将“离开体制”的人的心理状态娓娓道来。当肖申克监狱图书馆的前任管理员布鲁克,顶着68岁高龄假释出狱,他一手拿着假释文件,一手拿着长途汽车车票,边走边哭。不是开心得流泪,相反那是绝望的泪水——几十年来,肖申克已经变成他的整个世界。对老布来讲,墙外的世界实在太可怕了,“就好像迷信的十五世纪水手面对着大西洋时一样害怕。”雷德还在书里调侃:“政府还蛮会报仇的,他们把他训练得习惯了这个粪坑之后,又把他扔了出去。”
▲老布出狱
相信很多影迷朋友都记得老布上吊自杀的那一幕,留下“到此一游”的遗言,将“体制化”下的个体悲剧性推向高潮。而小说中的老布虽没有自杀,却通过另一个角色波顿预示了结局。同样是老年出狱,连波顿喂养的鸽子“杰克”都跟电影里老布的那只乌鸦同名。出狱前一天,波顿放了鸽子自由,但就在他离开肖申克的一个星期之后,雷德在运动场上发现,鸽子软趴趴地瘫在地上濒临死亡,而监狱外的波顿也在不久后凄凉离世。▲老布自杀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雷德好不容易获得假释后,却想要回去继续吃牢饭,因为一旦离开监狱这个无比熟悉的“体制”,早已丧失主观能动性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生存。难以祛除的,还有刻入骨髓的“体制化”烙印。哪怕人已经出狱了,每每到了监狱规定的时间,雷德总是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去请求上司批准自己入厕,尽管外面的世界根本不必如此。而安迪就是不肯屈服于“体制”的那个人,刚进监狱的时候,雷德告诉他,在这里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雷德是清醒的妥协者,能看清很多事的本质,但不会想要抗争,他的选择是大多数人的做法——融入群体适应规则以求自保。我们从雷德的视角了解整个故事,我们何尝不是雷德?在生活的磨砺下学会不再轻易怀抱希望,劝慰自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肖申克”又何尝不是无处不在?毕竟“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都是监狱。”这些恰恰也是大家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在被生活逼得喘不过气来的某时某刻,在那些个崩溃的间隙,《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方休憩地,可以躲进去缓慢呼吸平复心绪。一如某位网友的剖白:“每当现实令我疲惫无力时,就会翻看它,重获力量。”▲我们的“逃生洞”又在哪儿呢?
同样,雷德想要重返监狱的逃避社会的无数个瞬间,想到的也是安迪,“他花了那么大的工夫,多年来很有耐性地用个小石锤在水泥上敲敲打打,只是为了换取自由,我就不禁感到惭愧,打消了这个念头。”无论故事中人还是围观看客,都度过了一程救赎之旅。不管电影还是原著小说,都常看常新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与启迪。肖申克的救赎京东好评率96%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14.9购买因为叙事节奏的严格把握,影片其实隐藏了很多细节,也有朋友提出质疑:为什么安迪几十年都关在同一间牢房里,还躲过了查房?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人跟他同住?难道一个小锤子就能把监狱的钢筋混凝土墙挖通?这些在小说里都能找到答案。
另一方面,电影为了放大戏剧效果,增添了一些安迪跟狱友之间的互动插曲,小说中的安迪有着更务实和理性的一面,少了几分理想主义色彩......这些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不同,也能帮助大家更加立体地理解这部治愈佳作。正如原小说的副标题那般——“肖申克的救赎”是“春天的希望”,它让我们通过一个很纯粹的故事,见证希望的美好与强大。也凝聚成了一种信念,不时提醒着我们“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是完全属于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