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都在经受更“短平快”的影像的冲击。因此,历史的问题再一次严肃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这个影像的时代,电影和文学的关系变了吗?5月23日,在阿那亚A剧场举办的沙龙“槐树荫下——在这个影像的时代把文学当作答案”产业对话中,中信出版·大方总经理蔡欣,理想国、看理想创始人刘瑞琳,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平原上的夏洛克》导演徐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用得上的哲学》《哲学家的10种生活提案》等节目主讲人徐英瑾,共同就文学与电影“双生双栖”的关系,及各自独特的原创性展开探讨。5月23日,“槐树荫下——在这个影像的时代把文学当作答案”沙龙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被改编后的作品是“人家孩子借了你孩子衣服穿一穿而已”活动现场,蔡欣从文学的起源谈起,塞万提斯被誉为“发明小说的人”,因为新小说的业态正是由他所定义的。传说在当时的酒馆里,每天晚上都有一群不识字的人,听人朗读他的小说。而被视为文学经典的莎士比亚,很多作品同样来自于商业剧场的发达,在伟大的文学家、剧作家身份之外,莎士比亚还是剧院经理,一位经营非常成功的剧院主理人。从这个角度而言,小说和戏剧,其实从源头上是同源的。在蔡欣看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语文学与华语电影曾出现亲密联动,而近年来,这种“亲密关系”又有所回归,在文坛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