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大火的影视题材,还是文学改编

记者

段志飞、洞照、L题图

《改编剧本》

导演梁鸣:文学改编,不能跟风、走捷径、耍小聪明

无论是将小说视觉化还是将电影文学化,它们都相互驰援,也相互成全。

小说跟电影,电影跟小说,其实都是一样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每次和小说家聊电影,或者和电影导演聊文学,最后都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这个结论,让我总是不自觉地联想到洪尚秀执导的《小说家的电影》,那是个“小说家偶遇电影导演”的故事。

在他们之间,好像总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无论是将小说视觉化还是将电影文学化,它们都相互驰援,也相互成全。

(图/《三体》剧照)

关于将文学改编成影视的话题,其实并不新鲜,但是如果放到年来讨论,就能够看到一些趋势,比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改编成了同名剧;一时风靡荧幕的影视剧《狂飙》也改编自同名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漫长的季节》等影视剧引发了“东北文艺复兴”的文学改编热潮。甚至连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也出现了不少小说家的身影和话题,如“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的创投,以及余华的《河边的错误》、班宇的《逍遥游》,等等。

(图/电影《平原上的摩西》剧照)

一直以来,在大多数人眼里,影视作品之所以会向文学“求援”,是因为电影行业缺乏好故事,反观小说,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有耐人寻味的情节,又有很强的文学性,这样的惯性思维导致了许多“拿来主义”的改编。

今年10月,梁鸣执导的电影《逍遥·游》,改编自班宇的同名短篇小说,并入围了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藏龙”单元,而他改编班宇作品的另一个剧本《枪墓》,也入围了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创投。

作为《新周刊》年视频榜推荐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梁鸣和我们谈了谈他对将文学改编成影视的看法。

从文学到电影,需要做巨大的取舍

“所有优秀的改编,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文学改编的难点在于‘该如何走出文学’——电影创作者在得到文学的滋养之后,能否适时地抛弃原著。”

梁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学改编并不意味着照搬,在文学原著和电影影像之间,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电影剧本。

(图/电影《逍遥·游》剧照)

在梁鸣看来,许多文化探讨常常越过电影剧本去谈论文学与电影,仿佛来自文学改编的电影都是照着原著小说拍摄的。

事实上,从文学原著到电影剧本,就已经包含了庞大的工作量,做了巨大的取舍,而从电影剧本到电影拍摄,甚至再到电影剪辑,也都一直是个不断取舍的过程。

在《逍遥·游》走上银幕之前,梁鸣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小说,被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感所打动,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想去“拍”的冲动。后来他与班宇聊起小说中的许多改编细节,这中间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

从电影的剧作角度来看,原著《逍遥·游》的故事里,并没有清晰的故事主线。“班宇对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0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