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他乡,遥望着遗落在1980年代的爱

很多人提及野夫,便不可避免地要感叹其身世凄苦,曲折。

家破人亡、牢狱之灾、妻离子散等等,这些人生的起落和苦悲,揉捏了野夫复杂而多面的形象。

有人说他江湖气,因为他重情义、能扛事儿;

有人把他看作少年郎,情感浓重,乐与怒,全凭心里的一股冲劲儿;

有人骂他凶狠沉重,是狱中重犯都不敢惹、也「踩不平」的主儿;

有人羡慕他诗性雅致,不争不抢,一壶小酒儿,能独自浪荡一个黄昏.....

他人眼中的皮囊,人人皆可伪装一二,用以追名逐利,但骨子里透出的情感却骗不过人,更瞒不过自己。

这些情感如地底之泥,经年累月,在黑暗和回忆的发酵下,慢慢圈成一泽泽泥淖,直至找到一个合乎法理的出口。

于野夫而言,这个最恰当不过的出口便是以手中笔抒胸中臆。

于是,野夫无可抑制地在其文字内外渗透出一种异常强烈的诉说感。

诉说时代的真相与现实、人性的残忍与畸变以及心中久久化不开的情。

他在《乡关何处》一书中为自己备受坎坷,投江自沉的母亲写了祭文《江上的母亲——母亲失踪十年祭》。

开篇便有浓重的压抑与撕裂感扑面而至:

这是一篇萦怀于心而又一直不敢动笔的文章。是心中绷得太紧以至于怕轻轻一抚就砉然断裂的弦丝。却又恍若巨石在喉,耿耿于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黑暗中撕心裂肺,似乎只需默默一念,便足以砸碎我寄命尘世这一点点虚妄的自足。

野夫的母亲一生历经苦痛,背负着国军将领之女的她,痛恨这个抛妻弃女的父亲,改名换姓与自己的母亲一同艰难苟活,接着在剿匪土改中与野夫的父亲命运般地纠缠在了一起。

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历史不清」的她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接受改造。

随后,家里的顶梁柱也被打倒后,她以微薄的工资维持全家的生计,挨过那段艰辛岁月。

年盲目极端化的反右运动大规模展开。图片来源:Wikipedia

文革风波过后,野夫一家人过了几年还算好的日子,但自年野夫的外婆去世后,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婚姻破碎、前夫患病、儿子入狱,又使她的人生起了风浪。

拖着六十多岁的衰朽身体,陪野夫的父亲去省城求医,男人在病床上疼痛到哀嚎,她在床下简陋地铺一张席子夜夜陪护。

凡是能迈步时,便两人一起给儿子探监,隔着监狱的铁门,一家三人凄苦地对话;不能走动时,两人便频繁地以书信形式寄托思子心切。

年,野夫出狱时,他的父亲也已去世半年,为了生计,野夫不得不再次向外奔走。

临行之际,母亲异样地拉着我的手说,你在武汉安顿好后,就接我过去吧,家里太空了,一个人竟觉得害怕。我突然发现母亲已经衰老了,她一生的坚强无畏似乎荡然无存,竟至一下虚弱得像一个害怕孤独的孩子。

在野夫安顿好居所后,她来看望他,「顺便」带了一个单开门的冰箱。

在与儿子相处的十几天里,她织毛裤、转交多年来写的几十万字的书信、等儿子回家吃饭,一切都似乎在做一场道别。

疲于人海挣扎的野夫,丝毫未留意到母亲的去意已决。

在见到姐姐处母亲遗留下的两封信和一串钥匙后,野夫方觉自己坚韧了一辈子的母亲,终是去了。

母亲信中说:

「请你们原谅我,我到长江上去了。」

他和姐姐便沿长江回水处地区从上游找到下游,日以继夜地搜寻江面上的浮尸。

位于武汉下游的阳逻大桥,彼时落入长江的死者,由于回水,大多会漂浮于此。图片来源:Wikipedia

有的被浪花卷到了沙滩上,在阳光下发胀腐烂,堆满了苍蝇,远远就散发出恶臭。我生怕错过我的母亲,总要一一去翻看。

但最终也未寻见母亲的尸身。

整整十年后,野夫才敢提笔叙写这个六十八岁的老母,因歉疚太浓,隐痛太深,而人生太苦。

当他一口气写完《江上的母亲》后,如同「害了一场大病」。

这场病至今是否痊愈,或许只有野夫自己知道,但某种程度而言,他算是给了自己一个交待,用笔墨给这个故事画了一副面目,让它以及那个被洪流淹没的时代,为更多人悉知。

同样让野夫惦念了十年的故事还有一个,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

而爱情故事为数不多的优点之一,正是它可以「存活」在任何年代,即使如微光一闪,即使在物质与精神同样匮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

关于男女之间,来来回回的那点儿事,野夫在很早时就通晓个大半了。

从爱和性启蒙教育至今依然缺乏的现在来看,他也多少有些「早熟」。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边陲之地,一个13岁的小男孩,急哄哄地揣着平时用心积攒下的零用钱,颠颠儿地跑到新华书店,看到一个小册子—《新婚夫妇必读》,便买下来。

年金盾出版社第二次修订版的《新婚夫妇必读》。图片来源:Amazon

书店售货员随口一问:「你一个小孩儿,买这做什么?」

话音未落,小孩儿就满脸涨红,做贼一般急忙忙地把书揣在衣服里,一溜烟儿地跑出门槛。

小心翼翼地挨到家后,生怕家人瞧见,就快速地藏在枕头的枕套里面,夜半再偷偷地摸出来看。

这样的少年遇到爱情,怎能无所动?

他能想到最浪漫也最得心应手的方式,便是写情书。悄悄地塞在女生的书桌里,不料被拒,情书也随之被公开。

野夫一时不堪羞辱,吞水银自杀,但未死成,获救后又发誓「要让她爱上自己,再抛弃她」。

大学毕业回乡后,他与女生再遇,她恋上了他;城里城外,遇见又分离,终是无果。

转眼到了年,野夫去德国科隆访学,不眠夜时,当他驻足在年少就曾在诗歌中熟悉的莱茵河畔,再次想起了那个故事。在异国他乡,遥望着遗落在年代的爱情。

那时,他决定完成一次诉说。于是,有了那本备受欢迎的半自传体小说《年代的爱情》。

《年代的爱情》电影剧照。野夫开始时便以电影剧本形式来创作这个故事,放置十年后,又重新改回小说形式,年终以电影形式呈现。图片来源:

然而在最初提笔将写这个故事时,野夫却犯了难。

因为在古今中外无数的爱情小说故事中,如何让自己的作品站得住脚,事实上,极其考验讲故事人的手艺。

在一次次的思考和质问中,野夫终于找到了答案:文字要性感,结局要悲惨。

性感的文字,如米兰·昆德拉,不脏而直穿人心肺;悲惨的结局如《泰坦尼克号》,爱情由此岸开始,到彼岸结束,在最美的时刻埋葬,而后耗尽余生去怀念,以此化成永恒与经典。

所以,你看到小关与丽雯这样的别离时刻:

她死死地紧抱我,头颅却像在狂风中乱摇的向日葵;既无法推开,又难以到达。仿佛抵死缠绵,然而却是以命相搏般对抗。我们更像是放置在高温炉架上的两根蜡烛,下面的身体已经开始融化,但头顶的火焰还在摇摆燃烧。

所以,你看到这个爱情故事,不似大多数爱情故事以圆满和到达为目的地,野夫讲述了一个不断拒斥和推开的爱情故事,残酷到无情,但也因这样的爱不为抵达,而更显怜悯与神圣。

《年代的爱情》电影剧照图片来源:

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我痴迷于这个故事已经十年,真实抑或虚构,都渐渐在不断的质询里变成了回忆的一部分。对了,就是回忆,使我日渐明白这个故事真正的意图,是在追忆那个隐约并不存在的年代。

因而,我们阅读野夫时,会发现总也绕不开他所处的那些时代。

无论是写动荡背景下的家人,还是写清纯时代的恋人,野夫都在从自己的躯体内将的情感诉诸一个个文字,揭开自己的疤痕,也揭开时代的疮痍。

但你若以为他的文字全是潮湿的黯淡与渗血的泪,便大错特错了。

文学评论家敬文东对野夫的文字艺术给出了这样精准的描述:

汉语的光芒在野夫笔下得到了恢复,得到了张扬;诚实、诚恳,而又无比节制。但让人惊讶的是,即使在述说惨痛至极、压抑至极的故事,野夫的文字也无比灵动,毫无凝滞之态,有一种风行水上的感觉,顶多是飘逸、向往自由的风被故事拉拽了一下而已。

野夫的可贵、可喜之处正在于此,既让人透视惨痛的历史,直面善恶,又让人不可忽视地凝望天空,期冀温情。

也许,境遇平凡、日子寡淡的大多数人未曾经历那些惊涛骇浪,但如何在熙攘的人群中,守护自己生命中那些特殊的人与故事,将骨血里的情感和变幻无常的外界进行调和,从而完成种种祭奠,是每个人终将无法躲避的事。

母亲选择了死亡,丽雯选择了封闭,野夫选择了诉说,你会选择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