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见观影为什么流浪地球工程注定会失败

北京的最好湿疹医院 http://pf.39.net/xwdt/210706/9150598.html

电影《流浪地球》最近在国内获得了极高票房,无论电影还是原著小说,都设定了一个十分宏大和脑洞清奇的世界观——太阳即将爆炸,人类为了逃难,不得不给地球装上发动机,开启一场“持续两千五百年的迁徙”。同样,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只写了这场旅程还没走出太阳系的那“第一步”。至于这场旅程能不能走完,作品中并没有给出答案。

不过在昱弟看来,这场旅程几乎是注定失败的。其失败的原因倒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

《流浪地球》的原作者刘慈欣有个特点,就是他的幻想总是神奇而瑰丽,像庄子的逍遥游一样博大。但这种博大同时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其作品中人物乃至社会性格都会跟着极度扭曲。比如《流浪地球》,就设想了一个人类集中自身几乎所有资源,全世界拼尽全力完成一个持续两千五百年目标的梦想。

很不幸,这样的梦想在社会学上是有硬伤的:我们翻看人类历史,几乎找不到任何一项工程,能够在如此之长的时间内,如此高度的集中一个社会的资源去完成一项任务——别说集中所有资源去干年,就是集中想当一部分资源干上几百年也不可能。古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高架水渠,中世纪那些修了几百年的大教堂,都曾兴盛建造数百年,但随后都成为了仅能供人追忆的历史古迹。

唯一能跟故事相似的只有最喜欢以举国之力造大工程的中国人,长城倒是号称修了多年(这可能是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能写出《流浪地球》的原因吧),但请注意,这个年也是断断续续修建的,秦汉以后的长城被中国人“放置play”了快一千年的时间,直到明朝才又开始大修,到了清朝又再度停修,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其实大部分是明代的。

人类无法持久修建某项大工程的原因,不是因为人类没有恒心,或者需求不迫切。而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证明过去看似必要而明智的大工程计划变得愚蠢而冗余。

比如一战之后,法国曾耗巨资修建马奇诺防线,认为它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法德冲突问题,但坦克技术的发展和闪电战的发明却让其成为笑柄。同样的,在古代中国,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的漕运是历代政府投入巨资治理的大工程,但在西方铁路和海运技术传入后,漕运迅速成为了历史名词。

所以,越到技术加速发展的现代,持续成百上千年的大工程就越不可能。不妨假设,万一在不远的未来,人类真的发现太阳将在年后爆炸,而我们如书中设想的那样,暂时又搞不出速度足够快、能够维持时间足够久的飞船,那该咋办?答案不是笨笨的去造什么地球发动机,“背起地球流浪”。而是应该“让子弹在飞一会”——如果人类科技加速发展的总趋势不变,你现在都已经能造出重元素聚变反应堆了,再让人类科学搞个一百年,什么技术还能开发不出来?

相反,如果号召全民勒紧裤腰带,将全球的资源都投入到工程浩大的“流浪地球”工程当中去,由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吸干了人类的财富,人类技术的进展速度很可能会骤然变慢。最终陷入类似玛雅文明那样长期停滞的生存死局当中去,最终在平民不堪忍受浩大工程的动乱中走向消亡。这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办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昱

(壹点号昱见)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