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电影白毛女编剧杨润身一生不舍故乡

电影《白毛女》编剧、平山籍作家杨润身走了!

3月25日上午,天津市作家协会发布讣告称:著名作家、原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杨润身因病医治无效,于年3月24日22时27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7岁。

杨润身。

从平山县走出来的著名作家

年,杨润身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村里来了八路军,只有14岁的杨润身毅然投身革命队伍当中。抗日战争时期,他领导的平山县柴庄剧团是晋察冀边区群众文艺的一面旗帜。当时,颇有些文艺细胞的杨润身在柴庄村一边当教员,一边组织剧社,一边创作话剧。

在柴庄村,杨润身生活、工作、创作达6年之久,为了更好地宣传教育群众,他在创作中融入当地口语、俚语,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他曾自豪地说:“老百姓喜欢什么,我就写什么。”

电影《白毛女》。

与电影《白毛女》结缘

提起杨润身,老百姓熟悉的还是他参与编剧的电影《白毛女》。

天津解放后,杨润身成为首批进城的专业作家。在这里,他经名师康濯举荐,进入电影《白毛女》剧组,与两位留过学的名导演名编剧水华、王滨相识,共同创作了这部红色经典。这部电影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耗时九个月拍摄,拍摄过程中,在平山县大量取景。

年,电影《白毛女》问世,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影片。首轮上映时,国内观众就达到多万,创造了当时中外影片放映的最高纪录。作为编剧之一的杨润身,在创作中给电影《白毛女》嵌进了鲜活的爱情元素,让观众看到了艺术形象更加丰满的喜儿。

电影《白毛女》之后,杨润身又写出了电影剧本《探亲记》和《姜喜喜》。电影《白毛女》和《探亲记》的奖金及稿酬加起来近两万元,在当时两万元是一笔相当庞大的款项,而他却全部交了党费。

一生只为百姓写作

心中始终想着人民,一生只为百姓写作,坚持深入生活的执着,赋予了杨润身不竭的创作动力和灵感。

年,为了钟爱的乡亲,为了钟爱的文学,杨润身回到故乡平山县,与农民兄弟厮守在一起,从革命老区的生活中汲取了大量鲜活的创作素材,一部又一部作品从笔端流淌出来。他相继创作出反映农村改革的《风雨柿子岭》《九庄奇闻》《白毛女和她的儿孙》《天堂里的凡人》《魔鬼的锁链》等7部长篇小说,另外还有中篇小说《失落的“无价之宝”》、《实在王的悲欢》和散文集《每当我走过》等,共计余万字。

总结自己几十年来的创作,杨润身曾感慨地说:“文学离开生活,离开现实,就失去了生活的根基,文学脱离人民,人民自然会远离文学。作为一名党的文艺战士,我只要脑子还清楚,身子还能动,就不离开人民,不离开土地,用我的笔,讴歌我们的时代,讴歌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杨润身在故乡平山县深入生活。

总是穿最普通的灰色中山装

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期间,杨润身总是穿最普通的灰色中山装,从不掩饰自己农民式的喜怒哀乐。上世纪50年代初,他和电影《白毛女》剧组的导演、演员一起受邀去长春电影制片厂参观。他仍是对襟褂子、挽腰的大裤裆棉裤,粗布衬衣,大光头,一口冀中农民口音。他的好友、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劝他换换“行头”,他只是一笑了之。

年,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导演刘晓江开始为杨润身拍摄纪录片《沃土》。至今,刘晓江也忘不了和老人初见时的情景——他的家很朴素,甚至可以说很清贫。老人穿着一身中山装,显然是为迎接客人特意换上的,衣服上长时间存放的褶皱显示着对客人的尊重。

最爱听原汁原味的平山话

3月25日,杨润身逝世的讣告发出后,平山县老乡们回忆起杨润身只用了四个字——可亲可敬。

天天要吃平山的小米、山药;最爱听原汁原味的平山话,自己也总是一口家乡话;灵感枯竭时,杨润身说:“我要到我的故乡去找回我的笔!”……

杨润身曾在他的长篇小说《危险火花》的后记中说:“我抛不开故土之情。我的故乡在革命老区,每一片泥土都洒着受难同胞的血泪,每一片山石都刻着先烈的无私,故土成了我的生命。属于自己的时日已很短暂,更加眷爱故土,更加离不开故土,更加珍惜乡亲们的深情厚谊。”

河北梆子现代戏《子弟兵的母亲》剧照。

晚年仍牵挂家乡文艺创作

前几年,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编辑创排了《白毛女》、《子弟兵的母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剧目,杨润身虽然年事已高,但欣然担任顾问,对家乡的文艺创作给予了热情指导。这些剧目也先后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在平山县的文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城网综合燕赵晚报、中国作家网、今晚报、圣地平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