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小说电影爱好者的必修课,一切终将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文化(风格)来势汹涌。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某些方面。而后现代主义电影,是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再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

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他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入到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像语言上,这使得电影往往能显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低俗小说》就是后现代主义电影风格的开山之作,在电影的“黄金年”年,在众多宏大叙事、现实批判、哲理表述的电影中独树一帜,以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令人惊奇的暴力美学,向观众传达了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气息,更让人们从思维上逐渐接受非线性的叙事模式,让人永远记住《低俗小说》和它的后现代风格。

一、平面化的本质

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角度来看《低俗小说》,首先,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的平面性,就是深度模式削平导向平面感,通俗来说,就是消解宏大叙事,不再探索本质与规律,回到一个浅表层上,从而获得一种无深度感。在《低俗小说》中,影片主要讲述三段黑帮故事,虽然整体被错乱架构成六个小段落,但纵观整部影片,剧情可以正确衔接,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总的来看,分为较完整的三段故事。

一、文森特和朱格斯为黑帮老大索脏,二、文森特与老大的夫人米娅共进晚餐,三、布奇拿回祖传金表。虽然看似关系不大的三段故事实际上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回归故事本身,纵然从中无法寻找故事背后所要表现的本质与规律。黑帮老大持枪杀人,老大的女人服用毒品,年轻的情侣突发奇想决定打劫……

这些种种现象并未想从背后说明些什么,观众看到的就是导演想表达一切,后现代理论的逻辑的抨击对象已不再是思想,而是表述。从通俗角度来说,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平面化为核心的基础上,《低俗小说》的直观表现就是不说教。昆汀并没有试图向其他的传统电影一样,通过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告诉观众一些人生哲理,就像在影片中表现的没有泾渭分明的好人或坏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就是平面化,不用追求本质与规律,存在就是境遇。

二、无中心的内核

杰姆逊认为,在后现代主义的表征中包括主体性丧失,主体性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他认为,“在后现代主义的世界里,人是一个已经非中心化了的主体,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的切实联系,无法将此刻和历史乃至未来相依存,无法使自己统一起来,这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自我,一个没有任何身份的自我。”而在影片中表现为无中心化、零散性、非整体。

首先影片由三个大致故事组成,每个故事有一个主要讲述对象,每个讲述对象可以作为一个叙事视角,但是纵观整部影片,没有一个人物可以作为中心,但他们彼此又相互联系,多个叙事视角分散,从不同角度讲述故事,比如文森特在第一个故事段落中与朱格斯索脏,但朱格斯才是明显的主角,文森特是配角,而在与米娅共进晚餐这个环节里,他就是故事主角,然而到布奇取金表的部分,文森特就是一个刚从厕所出来就被布奇用枪随意打死的手下。

除人物无中心外,其次,故事的组合也表现为“零散性”,三个主要主要故事被拆解成6个小段落和15个序列,对原先经典线性叙事和闭合性结构的传统进行了颠覆,对各类事实、真相和价值进行消解,从故事本身来说,还表现出许多偶然情节,比如车开在路上突然出现“走火”,布奇拿完金表回家正巧碰到过马路的老大……这样的不确定性、非整体性和零散化让后现代性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三、“复制”和拼贴

“复制”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的鲜明表征方式,复制起初是因为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从而导致商品大规模生产。电影作为一门可以复制的艺术,不断被拷贝。贝尔也曾表达:“后现代是随着后工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在影片中,虽然没有直观表现出后现代主义中的“复制”,但是它用另外一种形式:拼贴来展现。其表现在多个片段引用了不同的类型片风格,如六七十年代的功夫片、意大利黑帮电影、西部片等等。这些显现的艺术风格不能说是“复制”,但却是后现代荒诞风格的一种表征。

《低俗小说》自诞生起就一直享有盛誉。观众为它的颠覆传统的叙事而惊奇,为充满黑色幽默的暴力美学而赞叹,更为它所富有的后现代主义气息而欢呼。自昆汀这部开山之作后,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作品不断进入人们都视野,抛去深度、历史感,接受偶然、非整体,这一种充满荒诞、无厘头甚至反艺术的风格刷新人们对艺术的认知,艺术总是紧跟甚至超越社会和时代的步伐,我们既不能盲目认同,也不能简单批判。唯有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去证实,去感受,从而得到新的艺术体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