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若蹈虎尾

把一部小说尤其是名著改编成电影,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见过许多名著的改编,让人满意的不多。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改编成电影后,作品的普及率大大地提高了。

但也有很好的。比如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肖申克的救赎》。

作为惊悚恐怖小说的大家,斯蒂芬.金在一开始八年写了十部畅销小说,虽然深受大众欢迎,但却仍不被主流文学界肯定,那些书评人总是将“畅销”和“垃圾”划上等号。于是一九八二年,他出版了与惊悚恐怖迥异的由四个中篇组成的《肖申克的救赎》。作品展现了作者于擅长的惊悚题材之外的过人功力,其中第一部就是后来改编成电影并在全球家喻户晓的《肖申克的救赎》。讲了一个被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在狱中偷挖地道成功逃跑的故事。电影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提名,被称为电影史上的最完美影片。另两篇小说《纳粹高徒》和《尸体》拍成电影后也获得了极佳的口碑。

先不说其他,这里只谈谈《肖申克的救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

小说是以作品的另一主要人物囚犯雷德自述的第一人称方式写的,一切是雷德的所见所闻所感。而电影却将雷德作为作品中一重要人物、以主人公安迪的狱友出现,将雷德自述和电影的纯客观影像叙述交织进行,并且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变和补充,使得许多在小说中不方便展开的事件和情节,在电影中都得以很充分的表现了。于是,电影中展现出更合情理、更深刻的社会和人生。

例如有关假释。小说中雷德一直到坐牢四十年后才获假释。小说对雷德被假释的事没有过多强调,因为雷德确实犯了重罪,被判三个无期徒刑,数罪并罚,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有机会假释。但电影却并没有交代雷德为何被判刑,强调“这里人人都无罪”,重复表现雷德一次次请求假释均被毫无理由驳回的场景。当他被关押了四十年,对假释已不抱希望,而对当局一帮人说:“你盖章吧,别浪费我的时间,我他妈的不在乎”时,却出人意料地被获假释。美国司法的随意性无厘头无人性,由此可见一斑。

和假释有关的还有那个图书管理员老布的遭遇。小说对他花的笔墨不多,只简单介绍他一九零五年入狱,因为是大学生,在狱中管理图书,一直到一九五三年出狱。但他被假释半年后,死于贫苦老人之家。老布在监狱里关了五十年,已经被彻底体制化,完全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了。“政府把他训练的习惯了这个粪坑后,又把它扔了出去。”但电影却将小说中囚犯波顿养鸽子事嫁接给老布,老布精心喂养八哥,不愿出狱,为留在监狱而拿起刀,被安迪劝阻。不得已让八哥获得自由,自己出狱了,并由安迪接替了他管理图书的工作。

但五十年的牢狱生活使老布不仅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且出狱后无法应对外界的一切,“小时候只看到过一辆汽车”。他去超市搞包装,手疼无法工作,他下工后去公园喂鸟,无望地盼望他的八哥回来。他孤独寂寞无望,他夜不成眠。但他已老得无法再犯罪,他成了废物,终于吊死在安置被释放人员的房子里,留下“老布到此一游”几个字。电影对老布命运的处置令人触目惊心。犯人获得自由就等同于被送上死路,这就是美国社会所谓民主自由仁爱的真实写照。

安迪的所谓因枪杀妻子和其情夫而被判刑,被关押,本身就是一个大冤案,而当他入狱多年后从小偷汤米的口中得知真相,向监狱长提出查找真凶。监狱长在监狱中所干种种偷税漏税、非法敛财、洗黑钱等犯罪勾当都是安迪所知晓并经手的,他们当然不愿意更不可能为他查清事实真相。狱方将安迪关进禁闭室处罚。小说中监狱长告诉安迪汤米已调离到其他监狱,找不到了,事情不了了之。而在电影中却是监狱长阴险地将汤米骗到监狱门口,随后以汤米意图越狱之名让高墙上的警卫枪杀了小偷汤米。杀人灭口,以绝后患。美国监狱之黑暗残酷,昭然若揭。

更让读者和观众了解美国监狱黑暗的情节,是监狱长和狱吏们的贪赃枉法。他们透漏税款,克扣犯人,重重吃回扣,并私包工程赚钱,“贪污的钱犹如河水流淌”。监狱长更是利用安迪的金融知识,大肆地疯狂敛钱洗钱漂白黑钱。这一点,小说中揭露得很充分很透彻。但与小说不同的是,电影将小说中安迪告诉雷德他曾经用假身份在银行保险柜存放了三十七万美元的事情巧妙地嫁接到监狱长敛钱洗钱的事件中,是监狱长利用制度漏洞,搞假身份洗钱,过滤黑钱,漂白股票、证券、市政公债,非法获得三十七万。安迪自嘲原本刚正不阿的自己,在狱中变成了为狱方干尽坏事的恶人。而安迪在冤案求诉无门后,巧妙地换了监狱长的鞋和衣服,并利用了隐形人的假身份,越狱并带走了文件。出狱后以假身份领走了这三十七万。这一点,不仅让监狱长的恶行更为昭著,电影安排其最终自杀是其自作恶的结果,而且凸显了安迪的机智和脱逃后安排出路的合理。

至于一些细节上的变更,如小说再三强调安迪瘦小,因此得以钻洞逃脱,但电影中的安迪却是一个瘦高型的人,表面木讷,实则机智。小说中雷德叙述找了一名瘦小的狱警艰难钻洞,表现安迪挖洞逃跑的情况;而电影却完整地映出了安迪将衣物绑在脚腕上,爬出洞,又利用雷鸣闪电的间隙,砸破水管,钻出下水道跳入河中逃跑的全过程。小说中安迪帮助了狱吏躲税,得到啤酒让“同事们”解馋,仅此而已。而电影却让狱友因此感谢他,对他多了了解,增添帮他捡拾雕刻用的石头等情节;小说中安迪告诉雷德那石墙奇石下面放的是银行保险柜的钥匙,但电影中安迪告诉雷德如果能出去,他会在石墙下找到留给他的信,为雷德安排了出路。给作品一个光明的结尾。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对于安迪挖洞的工具——那把小石锤,小说里雷德只是要安迪小心不要让狱方发现,更绝对不能供出自己。而电影中利用监狱长手不离《圣经》,假惺惺地时刻诵读《圣经》一点,让安迪把石锤藏在被挖空的《圣经》书页中,巧妙地躲过了一次次检查。监狱长的伪善,安迪的机智由此得以充分显示。

对犯人们的教育和提高,通过安迪管理图书馆,申请经费,增添图书,将一间油漆储藏室扩展成三个房间,小说和电影都给予了充分的表现。但电影中增添了安迪找出捐赠杂物中的唱片,让莫扎特无与伦比的美妙旋律回荡在监狱高墙里。那种难以言传的美,陶醉了也陶冶了狱中的囚犯们,巧妙地昭显了安迪精神境界的高度。电影中说,世上石墙管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希望。

小说写安迪从一九四八年入狱,到一九七五年越狱,失去自由二十八年,电影中改成一九六六年越狱,十九年,不过也够长的了。但不管多长时间,小说和电影都强调了他始终不曾放弃披着那件自由的隐形外衣,不曾放弃希望。“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安迪在鼓励雷德时说:“一纸文凭不见的就可以造就一个人,正如同牢狱生涯也不见得会打垮每一个人。”这种精神所能到达的高度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这更印证了雷德所说:有的鸟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翼太光辉了。

安迪告诉雷德,人生只有二选一:忙着活,或忙着死。说得太好了。

安迪的脱逃是一种必然。

小说很精彩,而电影改编得更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