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听观察狂删手稿为了写小说,这些电影

北京最好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

很多作者都很头疼如何删减小说内容这一问题,毕竟写作时每个字都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谁都舍不得生生剥掉不是?但为了保证小说的构架合理、枝蔓清晰,都得经历这个纠结的过程啊。

正巧研习君前段时间看了几部和小说创作有关的电影,很有点启发,这就推荐给大家,希望能有帮助哦~

1.《天才捕手》:手稿删去上百页才能有读者

年3月上映、集齐科林费斯和裘德洛两大男神的《天才捕手》改编自回忆录《天才的编辑》,讲的是编辑铂金斯发现作家沃尔夫,与他一起删改、重组小说,最终推出《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名留文学史的轶事。

沃尔夫是那种会让所有编辑头疼的作家,完全凭借灵感写作,对事物有天才的感知力,但不懂得如何裁剪素材,写作时经常一股脑把自己的感受倒出来。他才思如泉涌,涌成了大海,读者漂在海上,每汲出一瓢水都很甜美,但一眼望去大海茫茫理不出头绪,读者望而生畏怕被淹死。

他写作《时间与河流》时,手稿是装好箱用马车送到出版社的。写男主第一次遇到心动的女孩时,就用了十几页的篇幅,仔细描述了女孩的衣着、头发和眼睛的颜色、她的气味……铂金斯和他一起反复争论,最后删成了一句话:“他看到一个女孩。他知道自己陷入了爱情。”

这就是二人删改小说的一个缩影,两个人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花了9个月时间,最终删掉了一半以上的内容,大多是连篇累牍的环境、人物心境描写。有句台词很经典,大意是:“删改出来的才是小说,之前的是shit。”

沃尔夫足够才华横溢,也足够勤奋,常常随时随地抓着纸笔就能写上几小时,浑然忘了刚才想要做的事。但是问题就在于不节制,有时刚删去几百字,他就又有了新的想法,刷刷刷又写上几页稿纸。在他看来,写作类似自传体内容的小说,任何与作者/人物成长有关的,能展现人物思想、心绪的,都和这本书有关。

但事实证明,如果由着他的天才不加裁剪与编辑地写出来,很可能是一部读者寥寥的加厚版《尤利西斯》或《追忆似水年华》,而不会带给更多人共鸣。

电影中还有菲茨杰拉德的惊鸿一瞥。与沃尔夫写法的汪洋恣肆不同,菲茨杰拉德以结构精巧的短篇小说著称,珀金斯说:“他就是自己最好的编辑。”但电影里他出现时早已过了创作巅峰期,走上了下坡路,常常是枯坐书桌几个小时一无所获。

他的壮年早逝实在可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研习君心中一爱~作为职业作家,菲茨杰拉德这种“今日有酒今朝醉”的纸醉金迷式生活虽然可以接近、观察人物,但时日一长,身体与精神状况都受到严重摧残。

再对比下戒掉年轻时熬夜喝酒习惯、坚持跑步的村上春树,似乎比不上菲菲天才,但是职业生命却长久得多。写到这里,研习君觉得自己好像班主任在谆谆教导(捂脸)。

2.《登堂入室》:总有办法悄无声息地接近人物

法国电影《登堂入室》把一个写作者观察他人生活的故事讲成了悬疑惊悚片。

出版过一本不成功小说的中年法语老师发现了学生克劳德的作业——他每周都去同学家一起做作业,借此观察那个中产阶级家庭和同学优雅的母亲。这当然极大满足了老师和观众的好奇心。

逐渐地,克劳德为了进一步获取观察的机会,不惜诱导老师帮他偷取书写试卷;他也不再满足于静静地在旁观察这个三口之家中的每个成员,而是刻意地做出一些诱导:独自与男、女主人共处,骗取同情,甚至写情诗给女主人,并故意让同学看到他和母亲的一吻……

不得不说,为了观察人物、探寻人物的内心,这老师和学生真是有点走火入魔了,但是老师评改学生作文时的一些话还是挺令人印象深刻的,足以写入写作指导。

关于如何写人物:“要暴露一个人的负面很容易,当你带着高人一等的心态,自然就会挖苦你的角色;在写作中最难的,是无声无息地接近你的角色,不做任何前提,不做任何判断。”如何观察:“文学就是记录生活的真实。我们总有办法登堂入室,进入别人的生活。”

再如研习君经常收到的如何推进情节的问题,老师也有心得:“好的情节就是平淡不惊的推进,然后戛然而止。”电影结尾师徒两人面对着一座公寓,猜测、讲述每个窗子背后故事的情形,令人想起芭芭拉·格里祖蒂·哈里森的话:“世上的一切行为,最初都源自构想。”

不过归根结底,克劳德的文章最初能吸引老师的注意,也是因为他的写法引发了人所共有的窥淫欲。

他的第一篇文章用“中产阶级女性的香气”来描写还未露面的女主人,却每到可能会和人物感情升温时就戛然而止,后来和男女主人、儿子的关系都扑朔迷离,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自然让人欲罢不能,怪不得老师宁愿帮他偷试卷也要让他继续写下去。

所以,好的作者都得知道读者的心理预期是什么,读者想读到什么样的故事。确定了基本走向之后,后续情节就水到渠成了。

3.《改编剧本》:所有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都有巨大的戏剧冲突

说到“写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什么的,研习君马上想起还是读大学时看的这部电影。

尼古拉斯·凯奇演一个厌倦了好莱坞类型片规律,渴望写一部平淡、真实剧本的编剧,却在编剧学习班被罗伯特·麦基(对,就是那个写了“编剧圣经”——《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的老头)骂得狗血淋头:“去他妈的现实世界,要写没有任何冲突或危机的剧本,会将你的观众闷哭!”

更让他崩溃的是,他弟弟写的那些在他看来俗而又俗的人格分裂惊悚剧本,却大获好莱坞制片人好评。

凯奇接到改编梅丽尔·斯特里普传记小说《兰花窃贼》的任务,尝试着挖掘女作家和她笔下兰花养殖者的关系。当然,他并不想把这写成一个桃色故事,事实上这两人之间的关系也绝非偷情这么简单——一切爱情故事都可以深挖人物深层的心理需求。

就这样,这个最不想展示好莱坞戏剧机制的编剧轮番遭遇了撞破偷情、追逐、被灭口等情节,终于发现,其实所有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戏剧冲突。

仔细想想,作为编剧/作者,写一个跟波澜不惊、憋死活人的现实生活相似的简单故事是不可能的,麦基老先生都骂“凭什么让我浪费时间?”即使这部获奖无数的多套层电影,也是后半部分的高潮才吸引大部分观众看下去。

4.《新熟女时代》:卡文怎么办?去咖啡馆“偷听”吧

其实这部电影讲创作的部分不多,但几个女性情感小故事是通过小说家的创作串起来的——小说家每次卡文,就去咖啡馆偷听女客聊天,写成短篇。

(插话:这种串联的方式让研习君想到了迟非大大的《烟火食录》)~简直是很实用的技能嘛,研习君之前写过一篇《故事写不下去了?三个方法帮你越过“创作瓶颈”》,里面提到了“偷听法”,和这个异曲同工啊。

其实有时候与其闭门造车,不如到外面跟着跳会广场舞,注意听大爷大妈们聊天,保证有新收获。各位作者大大是不是都有同感呢?或者各位大大卡文时都会有什么重新进入状态的点子,可以和研习君一起分享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604.html